潮回沙浦寒,月落山未晓。
驾言江上行,行远心亦悄。
茅屋两三家,鸡声闻缥缈。
轻风飐垂杨,芳枝何袅袅。
上有双鸣禽,下有蕙兰草。
蒸蒸物已繁,灼灼花更好。
时见赪尾鳞,跳波泳纹藻。
即事起幽情,情含结怀抱。
故交如参辰,咫尺旷烟岛。
红日已三竿,回辕白沙道。
但闻萧苇间,挐音飞杳杳。

潮回沙浦寒,月落山未晓。

驾言江上行,行远心亦悄。

茅屋两三家,鸡声闻缥缈。

轻风飐垂杨,芳枝何袅袅。

上有双鸣禽,下有蕙兰草。

蒸蒸物已繁,灼灼花更好。

时见赪尾鳞,跳波泳纹藻。

即事起幽情,情含结怀抱。

故交如参辰,咫尺旷烟岛。

红日已三竿,回辕白沙道。

但闻萧苇间,挐音飞杳杳。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江边景色的七律诗。诗中描绘了江行的景象,以及江边人们的生活和自然生态,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首句“潮回沙浦寒”写江行时的天气和自然环境,潮水退去后,沙滩上的寒意让人感到冷清,同时也暗示了江边的荒凉与寂寞。

第二句“月落山未晓”则描述了夜晚的景色,月亮已经落下,整个山林还在沉睡之中,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同时,这句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迷茫。

第三、四句“驾言江上行,行远心亦悄”则表达了诗人对江行的期待与兴奋。他想象着在江上行舟时,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风景和听到美妙的音乐。然而,随着行程的延长,他的心也变得越来越静寂。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详细描绘了江边的景色和生活状态。有两三户人家的小村庄,村民们的生活虽然贫乏,但他们却能听到飘渺的鸡叫声。在江边的垂杨树旁,有一片茂盛的芳草,上面还有两只鸣禽在欢快地歌唱。在江面上,可以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游动,而岸边的花草也在阳光下更加鲜艳夺目。

第六、七句“蒸蒸物已繁,灼灼花更好”则是对江边生态的描述。这里的“蒸蒸”形容万物生长得旺盛,生机勃勃;“灼灼”则形容花朵盛开时的美丽动人。这两句既展示了大自然的繁荣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八、九句“时见赪尾鳞,跳波泳纹藻”则通过观察鱼类的活动来描绘江水的生态。这里的“赪尾鳞”指的是鲤鱼的尾巴呈现出红色,而“跳波泳纹藻”则形容鱼儿在水中自由穿梭,留下了漂亮的涟漪。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第十、十一句“即事起幽情,情含结怀抱”则是诗人内心的抒发。他看到眼前的一切景物都与他产生了共鸣,从而引发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这里的“幽情”和“结怀抱”分别表示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未来的期许。

最后两句“故交如参辰,咫尺旷烟岛”则将视野扩展到了远方。诗人感叹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老朋友了,他们就像参星和辰星一样遥远而又难以相见。而当他回到自己的家乡时,却发现自己已经身处一个陌生的世界。这里既有对朋友的怀念之情,也有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最后一联“红日已三竿,回辕白沙道”则以时间的变化为线索,描绘了诗人归乡的情景。太阳已经升起,但他却没有立即回家,而是继续行驶在通往家乡的路上。这里既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体现了他在旅途中的孤独与寂寞。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江行的风景和诗人的内心世界。无论是大自然的美景还是个人的情感,都被诗人用诗歌的形式完美地展现出来,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那份独特的美感和意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