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漫天三日雪,上下一色迷空虚。
曾峦沓嶂杳难辨,仿佛楼观疑有无。
饥雏乳兽失所食,飞走阡陌空号呼。
中园却羡啄木鸟,利觜自解谋朝晡。
晓来钟鼓报新霁,天半稍稍分浮图。
试凭高楼肆远目,千里颠倒罗琼琚。
逡巡夜月出海角,光彩猛射来城隅。
方壶圆峤只在眼,绰约恍晤神仙居。
咄哉浩景似欺压,谓我不足为传模。
风流江左杜从事,气格豪赡凌相如。
安得飘飖跨鸾鹄,手持栗尾来为书。
【注释】
西湖:指杭州西湖。雪霁:雪停晴了。彦瞻:名不详,作者友人。 曾峦沓嶂杳难辨:曾山、层嶂(层层叠嶂)在迷蒙的雪色中难以辨认。 楼观:指高耸入云的山峰。疑有无:仿佛有,似乎没有。 饥雏:饥饿的小鸟。乳兽:哺乳动物。 啄木鸟:鸟类。 朝晡:早晨和晚上。 浮图:塔,这里特指塔顶的刹那。 琼琚:用玉做成的佩玉。 逡巡:徘徊。月出海角:月亮从海角升起来。 方壶圆峤:传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圆峤:传说中的一座仙山。绰约:形容姿态优美,飘逸。恍晤:恍惚之间相见。神仙居:指仙人居住的地方。 咄哉:惊叹词,表示赞叹。浩景:壮丽的景色。杜从事:指东晋诗人谢灵运。相如:指东汉文学家司马相如。 飘飖:随风飘荡的样子。 鸾鹄:神话中的神鸟。 栗尾:鸟尾上的羽毛像黑色硬壳的栗子。 书:书信。
【译文】
三天大雪纷纷扬扬下不停,湖面被白雪覆盖得一片茫然,上下都是一样白茫茫一片,远处的山峰也分不清哪是真哪是幻,只好像一座座楼观隐没在云雾之中。小鸟失去了食物,在田间小路上飞来飞去不停地啼叫。城中的中园却羡慕那些捕食的啄木鸟,它们锋利的嘴可以捕捉到虫子,还能在一天的时间里吃上几顿。清晨听到钟声鼓声,知道雪已停了新日初现天空渐渐放亮,远远望去可以看到天半处高高的塔尖。我登上高楼远望,只见千里之遥都铺满了洁白晶莹的雪花。忽然间月光从海上升起,把城角照得通红。这时才想起刚才所见的全是幻影,原来天地间只有一轮明月,而我却误以为看到了满天星斗。这是多么大的奇景啊,简直像是在欺侮人一样,让我感叹自己实在是太渺小了。我不禁想到江左风流的杜从事,其气魄豪迈雄壮,气势恢宏,超过了汉代的司马相如呢。什么时候我才有机会像他那样飘飘然地跨上一只鸾鹄,手持着那根长长的栗尾,亲自给朋友写一封书信呢?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记叙诗,记叙的是一次西湖雪后天晴的景象。全诗描写细腻,意境深远,生动传神,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读来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开头四句,写雪后的西湖景色。首二句点明时间,“三日”说明天气晴朗,“漫天”说明雪势之大。“一色”说明雪后湖面被白雪覆盖得一片茫然,远近不分,“迷空虚”三字写出了这种景象的特点。这三句为下文写景物做了很好的铺垫。
“曾峦沓嶂杳难辨”一句,是说由于大雪封住了视线,曾峦和层嶂在雾里时隐时现,使人无法分辨。“楼观疑有无”,进一步强调了雪后景物的模糊不清。
五至八句,是说由于大雪封住了视线,小鸟找不到食物,在空寂的田间小路上飞翔。“飞走阡陌”四字写出了雪后田野的空旷和寂静。“空号呼”三字写出了小鸟叫声凄厉、悲切的特点。
“中园却羡啄木鸟”一句,是说城中的中园里那些啄木鸟却很得意,因为它们能吃到树洞里的虫子。“利觜自解谋朝哺”是说它们能用锐利的嘴喙捕捉到虫子,又能在一天的时间里吃上几顿。“中园”、“啄木”、“利觜”等词语突出了啄木鸟的特点,使诗句更加形象。
九至十四句,是说清晨听到钟声鼓声,知道雪已经停了新日初现天空渐渐放亮,远远望去可以看到天半处高高的塔尖。“试凭高楼肆远目,千里颠倒罗琼琚”,两句是说站在高楼之上放眼远望,千里之遥都被洁白晶莹的雪花覆盖。这句诗以“琼琚”比喻雪花的美丽,写出了雪花晶莹剔透、美丽动人的特点。“罗”字用得极为巧妙,将雪花比作罗绮般的丝帛,既写出了雪花的美丽动人,又写出了它们的洁白无瑕。
十五至十八句,是说忽然间月光从海上升起,把城角照得通红。这时才想起刚才所见的全是幻影,原来天地间只有一轮明月,而他却误以为看到了满天星斗。“方壶圆峤只在眼,绰约恍晤神仙居”,两句是说眼前的方壶圆峤就在眼睛里面,它的姿态优美、飘逸,仿佛是一个神仙居住的地方。这里运用了“方壶”、“圆峤”这两个典故,突出了月亮的神秘莫测。“恍晤神仙居”三字既写出了月亮的神秘莫测,又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惊喜之情。
最后四句,是说这时才想到刚才所见的一切只是幻觉,实际上天上就只有一轮明月,而自己却误以为看到了满天星斗。“谓我不足为传模”一句写出了自己的自嘲之情。“风流江左杜从事,气格豪赡凌相如”,两句是说那时东晋诗人谢灵运以豪放洒脱著称于世,他的诗风气势宏伟,气势恢宏,超过了汉代的大文学家司马迁。这里借用了两人的名字,突出了自己对前人的赞美和仰慕之情。“安得飘飖跨鸾鹄,手持栗尾来为书”,两句是说如果能有一天能够像鸾鹤一样自由自在地翱翔天际,那就太好了。如果能有一天能拿着像栗子壳一样的笔杆,亲自给朋友写一封书信就好了。
整首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生动传神,读来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