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作如如已变名,廓然无圣岂容情。
其间妙叶皆同类,不有玄晖辨浊清。

【注释】

①玄晖:晋代谢安,字安石,是东晋的名臣。

②浊清:比喻是非、善恶等。

③“不有”三句:指没有玄晖,就没有辨清浊清。

④“妙叶”二句:指玄晖在《风赋》里写的那一片叶子,与其它树叶相比,都同样妙。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篇以“妙叶”、“不有”为题,意谓:只有玄晖能分辨出好叶与恶叶。

首句说:这如如的叶子,唤作“如如”,已经变了名字。这里,诗人用一个“唤”字把如如拟人化了,仿佛它已懂得人世,而人世却还不知它。“已变名”,则暗示了它的名称和本质早已不同;“廓然无圣岂容情”,则是说它既然不是圣人所造,当然不会有感情,也无所谓美丑善恶。

次句进一步强调,它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它是“廓然无圣”。这里的“廓然”,即空旷的样子。“无圣”,即无圣贤之意。“岂容情”即不容有感情。这一句是说,这如如的叶子,由于不是圣人所造,所以不可能有感情。

三四两句紧接上文而来,指出:这如如的叶子,虽然不受感情支配,但它本身却是妙极了的。“妙叶”,是说这如如的叶子,比别的树叶更为精妙。“同类”句,是说这些叶子都同它一样妙。这“同类”二字,是说这妙叶并非个别,而是一类。因为只有同类才能相知,才能相互比较。

末句是说:如果没有玄晖,就分辨不出哪些是好叶,哪些是坏叶。这两句是全诗的中心。它说明,玄晖之所以能够辨清善与恶,是因为他是如如所造。如果连如如是什么东西都不清楚,又怎么能分辨出好坏呢?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此诗是借物言理的。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将玄晖比作如如,将如如比作叶子,将叶子比做“妙叶”,将“妙叶”比做同类,从而巧妙地表达了对玄晖的赞美之情。

全诗以玄晖的辩才为中心,围绕着“辩”字展开联想。首句写其“唤作”“如如”;次句写其“廓然无圣”,因而“岂容情”;三句写其“妙叶”;四句写其“辨浊清”,而归结于“无有”。这样层层深入,步步推进,最后水到渠成,自然引出末句:“不有玄晖辨浊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