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临际辞黄檗,或指河南或河北。
英禅此日下中峰,机案曾焚笑仍则。
九包一角惭称瑞,导月观星亦非意。
争似韶阳振古风,半途未肯还希冀。
归去来,归去来,飞泉浩浩声如雷。

【注释】

歌寄留英禅德:指白居易的《寄题四明天童寺祖师像》一诗。四明,山名,在今浙江鄞县。天童寺,古刹名。

当时临际辞黄檗:当时,指唐宪宗元和六年(西元811年)。黄檗,山名,在今江西广信一带。

或指河南或河北:指黄檗山南面的曹溪山(即石头山)与北面的圭峰山。

英禅此日下中峰:英禅师,即六祖惠能,曾住五祖弘忍处,弘忍又传法于曹溪。中峰,即中台山,在韶关南面。

机案曾焚笑仍则:指惠能曾在南岳衡山受法,后到北方曹溪山说法。“机”,指佛家机缘。“案”,指讲经说法的座具。

九包一角惭称瑞,导月观星亦非意:指惠能在曹溪山时,有“一花五叶”(指禅宗五家各派),后来又有“三乘七宗”之说。他虽得法,却无所得,所以自谦说:“吾向黄梅头陀那里,见五叶三阶。”这里说自己虽为禅宗祖师,但“九包一角”也难免惭愧。

韶阳振古风,半途未肯还希冀:韶,韶州,在今广东韶关。唐宪宗元和十年(西元815年),惠能往南方传法,至岭南,遇印宗法师,受心印法门。后来回到曹溪山,又遇南华寺法达法师,授以法要。惠能因韶州之会而名声大震。

归去来,归去来,飞泉浩浩声如雷:指惠能回到曹溪山。据《传灯录》,惠能示众时,常说:“我本不立文字。”“我”即惠能自谓也。“飞泉”,瀑布。

【赏析】

这是一首颂扬惠能从黄檗到曹溪,再到韶州,最后又回到黄梅的诗歌。

第一句写惠能从黄檗到曹溪。当时惠能正在黄檗山,这时他辞别黄檗山,准备到北方曹溪山去。“临际”,临近。“辞黄檗”,“指河南或河北”,是说惠能要离开黄檗山了。“或”字用得很灵活,既可理解为“或者”,也可理解为“或者这样,或者那样”。“指河南或河北”,就是既在河南又在河北的意思。

第二句写惠能到曹溪。“英禅”,是梵语“真如”的汉语音译,意为真如、真理、实相。“此日”,“指黄檗”,意思是说惠能到了曹溪,是在黄檗山的时候。“下中峰”,是说惠能在曹溪山讲法。

第三句写惠能在曹溪时的情况。惠能讲经说法,有时烧掉讲义,然后大笑;有时也这样讲,有时又这样讲。“机案”,是指讲经说法所用的讲台,“燃火焚毁”,是说惠能不讲经说法了,“笑仍然则”,就是讲经说法时,有时讲得很好,有时讲得不好。

第四句写惠能讲经说法的内容。惠能把禅宗分为五家七宗之说,认为“九包一角”,也就是把禅宗分为九个宗,每个宗又包涵一角。他认为禅宗虽然很多,但是都有它自己的特色。他自称“一花五叶”、“三乘七宗”,这都是他讲经说法的内容。

第五句写惠能讲经说法的意境。他说:“韶阳振古风。”意思是说他在韶州讲经说法时,天下闻名。“半途未肯还希冀”,意思是说惠能讲经说法没有达到目的,没有完全成功,所以惠能自己说“半途”。

第六句写惠能归去来。最后,惠能又回到了黄梅。“归去来”,是说惠能回来了。“归去来”三字用得很巧妙,它既是对前文“临际辞黄檗”“下中峰”的回应,又是对“归去来,归去来”的回答。

这首七言绝句,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赞颂惠能的一首很好的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