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无难,言端语端。
一有多种,二无两般。
天际日上月下,槛前山深水寒。
髑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消未干。
难难,拣择明白君自看。
【注释】:
- 至道无难,言端语端:大道没有难处,说话端正。
- 一有多种,二无两般:一种情况有几种解释,二种情况没有两种解释。
- 天际日上月下,槛前山深水寒:天边太阳升上,月儿落下;栏杆前的青山深深、泉水清冷。这是写景色,以景衬情。
- 髑髅识尽喜何立:骷髅(死者的头骨)认识完了欢喜为何站立?
- 枯木龙吟消未干:枯萎的树像龙一样发出叫声,叫声还没有消失。“枯木”是借喻人。
- 难难,拣择明白君自看:你选择清楚,你自己去看吧。
【赏析】:
此诗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所作《颂一百则》,是一篇富有哲理性、艺术性的作品。诗中多用典故,语言简古,意境深远,耐人玩味。
全诗共四联。前两联写自然景象,后两联写人生感悟。第一联“至道无难,言端语端”,开宗明义,提出“至道”这一概念。所谓“道”,即道理、规律。“至道”则是最高的道理、最正确的规律。这里强调的是,要遵循最高的道理,就必须端正自己的言行。这一句是总领下文的纲领,也是全诗的主题所在。第二句接着第一句的意思进一步发挥:“一有多种,二无两般。”这里所说的“一”和“二”都是指事物的不同方面,但“多种”和“两般”却表明了这两种情况在理解上的差异。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至道”这一主题思想,使读者对“至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接下来的三联,诗人分别描绘了四种不同的境界和情境。第三联“天际日上月下,槛前山深水寒”,写的是一幅美丽的画面:天空中的太阳刚刚升起,月亮又悄悄地落下;栏杆前的青山苍劲挺拔,清澈的泉水潺潺流淌。这是大自然的美景,也是作者心境的一种反映。第四联“髑髅识尽喜何立,枯木龙吟消未干”,写的是另一种境界:骷髅已经识别得很清楚,欢喜的心情又该如何站立呢?枯萎的树木似乎在发出龙的鸣叫,然而这声音还未完全消失。这里的“髑髅”和“枯木龙吟”都是比喻,意指人的精神和生命状态。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对于生死、荣辱的淡然态度,以及对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
最后两句“难难,拣择明白君自看”,是全诗的总结与升华。诗人通过“难难”一词,再次强调了选择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仔细地思考和判断,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里的“拣择”是指选择的意思,而“明白”则指的是清楚明了。诗人希望人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需求和目标,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这既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境遇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真理、美和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见解。它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篇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