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人问枯椿,何时汝发华。
枯椿怒石人,何得口吧吧。
石人呵呵笑,枯椿吐异葩。
红霞辉玉象,白玉碾金沙。
借问通玄士,何人不到家。

【注释】

偈三首其三:这是第三首偈语诗。

枯椿(qī chūn):枯死的树桩。

发华:开花。

石人:(对“枯”字的谐音)石雕的人像。

口吧吧:形容口吃的样子。

通玄士:指道士。玄,道家称宇宙万物的本原为“道”。玄之又玄,深不可测,故称玄学、玄门或玄门之士。

【赏析】

《偈三首》,即佛教经文中的“偈”,是梵语译过来的汉语词。偈,音译为“偈”,“偈”和“偈”在古汉语中同音,都是动词,意为诵读或念诵。偈,又称“颂”,是一种韵文形式,通常用来歌颂功德、宣扬教义。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是第三首偈语诗。诗中通过描绘枯槁的树干上忽然长出了花来,形象地比喻了佛家弟子悟道后能够顿悟本性,豁然开悟,如枯木逢春般焕发生机的境界。

首句“石人问枯椿,何时汝发华”,石人的询问是针对枯槁的树干而言的。枯椿,指枯死的树桩,这里借指修行之人。石人,即石雕的人像,此处代指佛祖或僧人。枯椿问石人何时会开花,暗喻修行之人什么时候能够顿悟本性,开悟智慧。

次句“枯椿怒石人,何得口吧吧”,枯椿因为石人的问题而怒发冲冠,石人却因为枯椿的问题而口吃不已。这里的“怒”“笑”都是夸张手法的运用,用来强调枯椿和石人因对方的问题而产生不同反应的情况。

第三句“石人呵呵笑,枯椿吐异葩”,石人因为枯椿的“怒”而发出笑声,枯椿则吐出了奇异的花朵。这里的“呵呵笑”与上一句的“口吧吧”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枯椿和石人因对方问题而产生的不同反应。

第四句“红霞辉玉象,白玉碾金沙”,红霞映照着玉石般的佛像,洁白的沙粒像是白玉一般晶莹剔透。这里通过描绘美丽的场景来烘托出修行者悟道后的心境。

第五句“借问通玄士,何人不到家”,石人向通晓玄理的高人请教,究竟谁是达到佛门真谛的人。这里通过石人的提问,表达了对修行者悟道境界的探询以及对真理的追求。

整首诗以石人和枯椿的对话形式展开,通过对枯椿发华和石人问苦的描绘,展现了修行者悟道后顿悟本性、豁然开朗的境界。同时,诗中的意象和比喻也体现了佛家禅宗的特点,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富有哲理的语言来传达深刻的思想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