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宾都落第三机,阵阵开旗不展旗。
石火光中分胜负,倒骑铁马上须弥。
【注释】
颂:古代一种有韵的诗歌体裁。古时称歌颂功德的诗文为“颂”。其十八:指《颂德歌》中的第18首,内容是关于石勒的赞歌。《颂德歌》共有18篇,这是其中的第十八篇。第三机:古代军阵中的一种战术,即在两翼各置一木制的三足机,用以诱敌深入,然后以强弩齐发。阵阵:多次,接连不断。开旗:展开军旗。不展旗:不展开军旗。石火光中分胜负:石勒在战斗中用火烧敌军,火光之中分辨出敌人的胜败。倒骑铁马:形容勇猛善战,不畏强敌。须弥:山名,在今印度境内。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处。
【赏析】
这首乐府诗写的是石勒英勇善战、力挽狂澜的故事。石勒(274-333),字世龙,羯族,上党武乡人,后为匈奴刘渊部将。后刘汉建立后,石勒被封为征北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领司隶校尉等职,封为镇东王,后又迁封为赵王。公元345年,石勒称帝于襄国(今河北邢台),国号“赵”,建都于邺城(今河北临漳)。石勒一生征战不息,屡建战功,但好大喜功,又喜权谋术数。他常自比于曹操,认为曹魏是自己的“正统”,所以对曹操十分忌恨。后来,石勒与前赵王刘聪争夺中原,被刘聪打败,逃至平阳(今山西临汾)。公元349年,石勒称帝,定都于襄国,国号“后赵”,史称“后赵明帝”。石勒在位期间,曾数次发动战争,攻灭了刘曜、刘义、刘聪等政权,统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区。
石勒的诗作很多,风格多变,有豪健雄壮之作,如《大胡之歌》,也有悲壮哀婉之作,如《苦寒行》。此诗描写石勒在战争中奋勇杀敌的情景,表现了他不畏强敌、勇猛善战的英雄气概。诗中写石勒三次冲锋在前,每次都挥动着长矛,向敌人进攻,战斗非常激烈。诗人通过描绘石勒的战斗场面,表达了对石勒的赞美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开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