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是今朝,如来成道日。
夜半见明星,从此生荆棘。
荆棘生人间,天上错流传。
偈颂七十六首 其二十五
腊八是今朝,如来成道日。
夜半见明星,从此生荆棘。
荆棘生人间,天上错流传。
注释:这首诗描绘了在腊八节的夜晚,天上的星星出现了,从而产生了人间的荆棘,这是上天的错误。
赏析:这首诗以腊八节为背景,通过描述天上星星的出现,引发了人间的荆棘,寓意了天地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诗中的“荆棘”一词也象征着人生的苦难和挑战。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
腊八是今朝,如来成道日。
夜半见明星,从此生荆棘。
荆棘生人间,天上错流传。
偈颂七十六首 其二十五
腊八是今朝,如来成道日。
夜半见明星,从此生荆棘。
荆棘生人间,天上错流传。
注释:这首诗描绘了在腊八节的夜晚,天上的星星出现了,从而产生了人间的荆棘,这是上天的错误。
赏析:这首诗以腊八节为背景,通过描述天上星星的出现,引发了人间的荆棘,寓意了天地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诗中的“荆棘”一词也象征着人生的苦难和挑战。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
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释绍昙的《画偈》,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诗句解读: 1. 信庵居士画月庵老衲月林顶相求赞 - "信庵居士"指的是作者自己,他是一位僧人。"画月庵老衲月林顶"则描述了一位名叫月林顶的老和尚。"相求赞"表明作者在为这幅画作作赞美之词。 2. 佛祖权衡,人天眼目。 - 在这里,“佛祖权衡”可能是指佛陀的智慧或法理,用来指导世间的众生
【译文】 临济和尚赞一喝当阳,寸丝不挂。 挠括丛林,至今话把。 【注释】 临济:即临济宗,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的临济宗的开山祖师。他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提倡“喝”和“棒”的禅法,反对坐静打坐,认为“一喝当阳,万籁俱寂”,强调“逢着便拈,逢着便提”。 一喝当阳:形容临济宗的禅法直截了当,毫不拐弯抹角。 挠括丛林:形容临济宗的禅法广泛流传于丛林之中,影响深远。 至今话把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雪峰真觉祖师的诗。下面是逐句释义和译文: 1. 三到投子,九上洞山。 注释:雪峰真觉祖师三次来到投子山,九次登上洞山。 译文:雪峰真觉祖师三次来投子山,又九次登上洞山。 2. 鳌山成道,已是自瞒。 注释:在鳌山上修得道法,已经能够自我欺骗了。 译文:在鳌山上修得道法,已经能够自我欺骗了。 3. 阿呵呵,惹得虚名走世间。 注释:啊呵呵,因为追求虚无缥缈的名声而四处奔波。 译文
注释: 或处禅林,或居树下。 指和尚们居住的禅寺和在树荫下打坐的僧人。 或在僧房,或白衣舍。 指一些出家修行的人住在寺庙中,还有一些不穿袈裟的人住在僧舍里。 法惠写出如是观,单明张拙秀才话。 意思是法惠写出了如此的观察力,而单明则能够说出这样的话语。 赏析: 这首诗是关于佛教徒的生活和修行方式的描绘。诗人通过观察不同地方的僧侣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来表达他们对佛教修行的理解
释义: 禅师不参禅,道士不学道,这样的村僧唱着喏。 错错,一段风光无处着落。 注释: 1. 禅人:禅宗僧人。 2. 师顶相求赞:这是一首赞美禅师头顶的颂诗,“师”指禅师,“顶”是头顶,“相”是形状、形象,“求赞”是赞美。 3. 错错:错落,错综。 4. 风光:自然景观。 赏析: 这首偈语通过描绘一个村僧的形象,表达了禅宗不追求外在的形式和形式上的学问的理念。诗中“禅不参”,即禅宗不参与世俗的学问
这首诗出自《全唐诗》,作者是李颀。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自赞者村叟,能杰斗,踞胡床,一不守。 - 诗句解读:诗人自称为村中的老者,他有着非凡的才能和勇气,坐在一张胡床上,不受拘束。 注释:村叟 - 指乡村中年老的人。 - 译文:我自诩为村中的智者,拥有非凡的才华和勇气。 - 赏析: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临机拶著火星飞,惊起须弥颠倒走。 -
【解析】 题干要求“赏析”,所以考生要结合诗歌的主题、手法、情感等进行赏析。本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写达磨祖师的金锡,银山铁壁的形象以及透过他玄关看到青天白日的景象来表现其超凡脱俗和高远的境界。 【答案】 译文: 达摩祖师手持金锡(即金杵),他的身边有白银堆积起来的山峰和像铁壁一样的坚城。 面对我的人,却还说不认识这位圣者。 从他那里透进玄妙的门户,看到的是青天白日。 注释: 达磨
【注释】 黄檗:指唐代著名禅僧黄檗运空。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禅宗认为“棒打门头,杀人活人”。棒打门头,意在使弟子悟道,但必须以慈悲之心对待;一掌一掌地拍击,则会使弟子感到疼痛。 【赏析】 此诗是禅宗大师黄檗赞颂一位高僧的偈语。首二句“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禅门的“棒法”(即棒打门头)。第三句“杀人能活人”,“杀人”是指用棒法来开悟对方,使之觉悟
【注释】 瞿:通“渠”,指代。 云:指佛教的僧人。 瞿昙:梵语,意译为瞿昙,是古印度的一个国王的名字,这里泛指僧侣,即和尚。 巴鼻:即“巴鼻”的谐音。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于佛教徒的一种调侃与讽刺,其内容主要是对那些出家人在世俗社会中到处游荡,四处乞讨的行为表示了不满。 第一句:“指天指地,无处回避。”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佛教徒到处游走,好像无所不知似的,让人无法避免他们的纠缠
【译文】 大雄宝殿前有座大山峰,我在这里独自坐着。 和尚宗通讲得也是头头是道。 老木桶里盛满了漆水,不落入无和有的中间。 【注释】 大雄:指大雄宝殿,又称大雄宝殿或大雄宝堂,佛教语中称释迦牟尼佛为“大雄”,故名,位于中国佛教寺院的大殿。 咄者老漆桶:咄(duō)者,形容声音高亢而长;老漆桶,比喻空无一物。 【赏析】 《百丈和尚赞》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此诗以百丈禅师自比,表达了他淡泊名利
这首诗的翻译如下: 咄,这尊慈母,口中甜言蜜语,心中却充满苦涩。你拖累了我,甚至破坏了我们的家。这位僧人的话是如此的明显和直接,就像一根针直指问题的核心。一炷栴檀香就能充填整个宇宙,谁说黄金的价值如同粪土一般低贱? 注释: - 咄(duō):表示感叹或责问的语气词。 - 尊慈:对长辈的尊称。 - 口甜心苦:形容人外表看起来很好,但内心很苦。 - 带累(dài lèi):拖累。 -
【注释】偈颂:佛教用语,即歌赞佛的言辞。七十六首:指《华严经》中的一首偈子,共七十六句。其二十三:指这首偈子的第二十三句。 丛林:佛教寺院。法社:即僧团或僧众团体。共成褫(chǐ翅):共同被剥夺了。褫为动词,剥夺、剥夺。颈上手巾腰下杓(bǒ拨):颈上戴头巾,腰间系杓(勺子),形容和尚们行脚乞食时的打扮。风规:楷模。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五言绝句。此诗前两句赞美了雪老当年用此机
注释: 解语非干舌,能言不是声。 指说话并非舌头的作用,说话也不是声音。 刹刹尘尘尔,何处著浑身。 在纷扰的尘世中,哪里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身体呢?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名利、富贵、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反感。他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揭示了人们追求名利、地位的虚幻性和无意义性,提醒人们要看清世间万物的本质,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
【注释】 年年:一年又一年。木人:木偶或泥塑的人。 日来日往日日新:指每天都是新的,每天都是好时光。 一段风光画不成:一幅美好的景色也画不出来。 见便见,莫沉吟:见了就看见了,不要迟疑和犹豫。 楼上已吹新岁角:楼上已经吹响了新年的号角。 堂前犹点旧年灯:厅堂里还点着去年的灯笼。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春节喜庆气氛的诗。诗中通过写人对节日的喜悦和热闹场面的描摹,表达作者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思想感情
偈颂七十六首 其二十七 年穷岁尽,有何言,东村王老夜烧钱。 野鬼闲神俱屏迹,无依无欲是金仙。 注释:在这一年年终之际,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我来到了一个叫东村的地方,那里的王老者晚上在烧纸钱。那些野鬼和闲神都被赶走了,没有依靠也没有欲望,他们就像神仙一样自由自在。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景象,以及一位老人在年底祭拜祖先的情景。诗中通过“年穷岁尽”和“何言”等词语
【注释】 偈颂七十六首 其二十八:这是一首颂赞佛性与佛法的诗。此众无枝叶,唯有诸贞实,指众生没有烦恼、杂念,只有佛性,即“诸法空相”中不生不灭的真实自性。我法妙难思,五千人退席:指佛陀的教义高深,难以用言语表述,因此有五千人听了后都退出了听法的队伍,这表示对佛理的高超赞叹。 译文: 众生本无烦恼和杂念,只有佛性才是真实存在的自我,就像树木没有枝条一样,只有树根才是真实的存在。我的教义高深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