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陀一路,来来去去。
撞著鳌头,风波无数。
【注释】
宝陀:指海中之岛。
撞著鳌头:比喻经过重重艰难险阻,终于登上顶峰。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拟人的手法,描绘出“宝陀”在海上来去的生动形象。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寓意深刻,富有哲理。
宝陀一路,来来去去。
撞著鳌头,风波无数。
【注释】
宝陀:指海中之岛。
撞著鳌头:比喻经过重重艰难险阻,终于登上顶峰。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拟人的手法,描绘出“宝陀”在海上来去的生动形象。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寓意深刻,富有哲理。
【注释】 鬅鬙:形容头发蓬松。乖角:指眼睛有神。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奥旨:深奥的义理。永嘉:古地名,在今浙江温州。执文字见:执着于语言文字的形式。离文字缚:摆脱了语言文字的束缚。四座:四周的人。昭昭:明显的样子。教苑:教育园林。祥麟:吉祥的动物,比喻贤人、圣人。啸岩:指僧人。一枝不致寥寞者:指僧人不会因为一个人独自修行而寂寞。 【译文】 我头上的头发蓬松,眼睛明亮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福州长溪乐山王居士遣儿惟惺投师薙发写师顶相请赞其一: 1. 闻名不如见面,见面不如闻名。 - “闻名”意为听到名字或传闻。 - “见面”意为直接见到人或事物。 - “不如”表示两者相比较。 - “闻名不如见面,见面不如闻名。”意味着在听到别人描述之后,亲自见到某人往往更加印象深刻。 2. 两重虚假,一对眼睛。 - “两重虚假”指的是双重的不真实。 -
诗句释义 - 东山之源:指的是东山的源头,象征着起点或起始之地。 - 东涧之渊:指的是东边的山涧,可能暗指深远或隐秘之处。 - 截流之机:比喻掌握关键的机会或时机。 - 验人之眼:用来衡量或验证人的行为和品质。 - 扬清激浊:提倡正义,批评邪恶,通常用于形容政治或道德上的变革。 - 地覆天翻:形容变化巨大,几乎颠覆了原有的秩序或状态。 - 六代祖师:泛指历代高僧或者修行者。 - 竖毛呵手
悦堂穆知閤写师顶相请赞 春天水满四泽,夏天云多奇峰,秋天月扬明辉,冬天岭秀孤松。 译文: 春天的水波荡漾,覆盖了四野的湖泊;夏天时,云层密布,形成无数奇特的山峰。 秋天的月光洒满大地,照亮了万物;冬天的时候,山岭上独自挺立着一棵松树。 难以描绘的景象,无法找到知己,只能欣赏这美妙的自然风光。 注释: 四泽:指四边的水泽之地。 夏云多奇峰:夏天的云朵形状奇特,犹如无数的山峰。 秋月扬明辉
注释:形容王居士瘦骨嶙峋,像一担夫一样。在江湖上漂泊了几年,没有人认识他,也没有人请他去上祖师的画像。 赏析:这首诗是福州长溪乐山王居士派儿子惟惺去剃发写师顶相请赞的诗篇之一。前两句写王居士的外貌。后两句写王居士的遭遇。全诗通过描写诗人的形象,揭示了他的身世和遭遇,表达了他的愤懑情绪
这首诗是赞美六祖惠能的,惠能是禅宗五祖弘忍门下的弟子,后来创立了禅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1. 应无所住,白日迷路。 - “应”在这里是一个动词,意思是“应当”。 - “有所住”指的是有所依赖、固守。 - “白日”在这里是指白天,太阳。 - “迷路”是指迷失方向,比喻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或者方法。 - “应无所住”就是说应当放下所有的执着和依赖,不要固守任何形式的东西,要自由自在地生活。
【注释】: ①五祖:唐代禅宗五祖为弘忍,六祖为慧能。 ②传:传宗接代。受:接受。恩:恩惠。 ③怨:怨恨。 ④无受无传:没有接受也没有传授。 ⑤儿孙:后代子孙。 【赏析】: 这首七绝是赞扬五祖六祖的诗作。全诗通过“传”和“不传”的对比,赞美了六祖慧能继承五祖弘忍的宗旨,发扬光大,使佛教得以传播于世,并得到广大信众的信奉;而五祖弘忍则因门徒众多,弟子争权夺利,导致佛教分裂的局面。
圆觉寺的僧人,顽空法师讲道,真赞主唱佛经。 眼中有筋,舌头无骨。 卓然特立,天台祖室。 写悬河辩而四方绝唱,离文字相而诸天雨花。 扣其关者纷纷纭纭而退席,得其旨者峥嵘峥嵘而莫及。 且不以慈悲宝帐破麈白拂而当家传,自有鸾胶续断弦。 这首诗是关于圆觉寺僧人的颂扬之作。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僧人的非凡特质,他们不仅具有深厚的佛法修为,而且在演讲和辩论方面表现出色。他们的演讲如同悬河般滔滔不绝
【注释】 自赞:自我欣赏。 出林:离开树林。 虎方怒:老虎正生气。 方:正。 横冈:山的斜坡。 蟒(mǎn):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蛇,这里指山间蜿蜒的小路。 嗔(chēn):生气的样子。 世:世间,人间。 途路客:在道路上行走的人,即行人。 伤人:伤害人。 【赏析】 这首诗是说:老虎刚出森林的时候,它正怒气冲冲;而山间的小路就像一只正在发怒的老虎。世间没有走在路上的行人,终归是不会伤害到我的
注释:诺讵罗尊者是印度佛教高僧,他赞颂石壁搀空起,银河一派悬。贪观无断续,来去不知原。 赏析:这首诗赞美了石壁的壮丽景色和银河的浩瀚景象。首先,诗中的“石壁搀空起”形象地描绘了石壁的巍峨壮观,仿佛与天空融为一体;而“银河一派悬”则展现了银河的浩渺无际。这两个句子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的世界之中。其次,诗中的“贪观无断续,来去不知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无限向往和陶醉之情
【赏析】 此词写一妇人虔诚礼佛,祈求佛菩萨保佑平安。全词以“马郎妇赞”为题,是咏叹一位虔诚的马郎妇。 词中首句“有愿必从”,即说这位女子有心愿,便一定去实现,这是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诚心念佛,即可得到解脱。第二句“无刹不现”,意谓佛在何处都能显现,这是对佛教中“万法自在”、“随类化身”等观念的形象说明。第三句“鬓乱钗横”,描绘了这位妇女虔诚礼佛时的情景
【释义】 兰亭四威仪中的第二首诗,写的是晋朝古寺。这首诗描写寺庙的僧人住在这里,一年到头不断地向邻居乞食,乞求了360多次。 【译文】 晋朝的旧寺庙啊,没有米呀醋呀。 一年到头向周围邻居讨饭吃,一共讨了360次
【注释】兰亭:指王羲之在兰渚山(今浙江绍兴)修禊宴集的故事。四威仪:指四种仪态:东、南、西、北四方的仪态。流觞:古人举行宴会时用杯行酒,让客人依次取杯饮酒,叫做“流觞”。九曲:即九转。这里指酒杯。青源:即兰亭。白家香熟:指王羲之和谢安等人在兰亭宴集时,大家一边品茗,一边欣赏兰亭周围风景,十分惬意。三杯席地幕天,不辨东西南北:指饮酒畅快淋漓。 【赏析】这首诗是王维《兰亭》组诗的第四首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的内容,再结合作者及写作背景、手法和语言特点等分析其表达的效果,最后把握主旨。“宝陀三句”的第二句是关键句,其中“掣臂揎拳”“打失鼻孔”是关键词语,理解了这些词语的含义才能正确理解全诗的意思。“掣臂揎拳”:形容气势汹汹的样子,用来形容某人发怒或发怒的样子,此处是形容人发怒的样子;“打失鼻孔”:形容打中了鼻子,鼻子被打得歪了
【注释】: 宝陀:即佛塔,这里指寺庙。 妙:极好。 吃饭:吃素。着衣:穿素服。屙屎放尿:排泄大便和小便。 【赏析】: 这首诗以诙谐的语言、幽默的口吻对寺院僧人生活进行了描绘,生动地表现了他们清苦而简朴的生活。诗的前三句是说,佛门弟子(僧人)修行到了极点,达到了“无欲则刚”的境界,他们不食人间烟火。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们仍然要吃饭、穿衣,甚至要屙屎放尿。最后一句是说,尽管他们是出家人
竹溪 漱石穿崖落落,随流截流自瞒。穷到不知源处,风枝雨叶萧然。 注释:竹溪水从岩石上穿过山崖落下,顺着水流截住流水不让它继续向前流去,自己却浑然不知。走到尽头时,已经找不到它的源头了。风吹过树枝,雨水打湿了树叶,发出萧萧的声响。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竹溪的水为题,通过对竹林溪水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慨之情。竹子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生命力旺盛、坚韧不拔的植物,诗人通过对竹子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