翳尽还明极,家乡万八千。
悬崖重撒手,古剑髑髅前。
【注释】
翳尽:指日落。还明极:指天光初现。家乡:泛指故土、家乡。万八千:形容遥远,数以千计。悬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重撒手:重新举起。古剑:指剑柄上刻有铭文的剑。髑髅(dúlóu)前:指人的骷髅头。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人在黎明时分,看到太阳从云层中露出,心中感慨万千的情景。首二句写日出之景;三、四句写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全诗构思新颖,意境开阔。
翳尽还明极,家乡万八千。
悬崖重撒手,古剑髑髅前。
【注释】
翳尽:指日落。还明极:指天光初现。家乡:泛指故土、家乡。万八千:形容遥远,数以千计。悬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重撒手:重新举起。古剑:指剑柄上刻有铭文的剑。髑髅(dúlóu)前:指人的骷髅头。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人在黎明时分,看到太阳从云层中露出,心中感慨万千的情景。首二句写日出之景;三、四句写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全诗构思新颖,意境开阔。
【注释】 鬅鬙:形容头发蓬松。乖角:指眼睛有神。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奥旨:深奥的义理。永嘉:古地名,在今浙江温州。执文字见:执着于语言文字的形式。离文字缚:摆脱了语言文字的束缚。四座:四周的人。昭昭:明显的样子。教苑:教育园林。祥麟:吉祥的动物,比喻贤人、圣人。啸岩:指僧人。一枝不致寥寞者:指僧人不会因为一个人独自修行而寂寞。 【译文】 我头上的头发蓬松,眼睛明亮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福州长溪乐山王居士遣儿惟惺投师薙发写师顶相请赞其一: 1. 闻名不如见面,见面不如闻名。 - “闻名”意为听到名字或传闻。 - “见面”意为直接见到人或事物。 - “不如”表示两者相比较。 - “闻名不如见面,见面不如闻名。”意味着在听到别人描述之后,亲自见到某人往往更加印象深刻。 2. 两重虚假,一对眼睛。 - “两重虚假”指的是双重的不真实。 -
诗句释义 - 东山之源:指的是东山的源头,象征着起点或起始之地。 - 东涧之渊:指的是东边的山涧,可能暗指深远或隐秘之处。 - 截流之机:比喻掌握关键的机会或时机。 - 验人之眼:用来衡量或验证人的行为和品质。 - 扬清激浊:提倡正义,批评邪恶,通常用于形容政治或道德上的变革。 - 地覆天翻:形容变化巨大,几乎颠覆了原有的秩序或状态。 - 六代祖师:泛指历代高僧或者修行者。 - 竖毛呵手
悦堂穆知閤写师顶相请赞 春天水满四泽,夏天云多奇峰,秋天月扬明辉,冬天岭秀孤松。 译文: 春天的水波荡漾,覆盖了四野的湖泊;夏天时,云层密布,形成无数奇特的山峰。 秋天的月光洒满大地,照亮了万物;冬天的时候,山岭上独自挺立着一棵松树。 难以描绘的景象,无法找到知己,只能欣赏这美妙的自然风光。 注释: 四泽:指四边的水泽之地。 夏云多奇峰:夏天的云朵形状奇特,犹如无数的山峰。 秋月扬明辉
注释:形容王居士瘦骨嶙峋,像一担夫一样。在江湖上漂泊了几年,没有人认识他,也没有人请他去上祖师的画像。 赏析:这首诗是福州长溪乐山王居士派儿子惟惺去剃发写师顶相请赞的诗篇之一。前两句写王居士的外貌。后两句写王居士的遭遇。全诗通过描写诗人的形象,揭示了他的身世和遭遇,表达了他的愤懑情绪
这首诗是赞美六祖惠能的,惠能是禅宗五祖弘忍门下的弟子,后来创立了禅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1. 应无所住,白日迷路。 - “应”在这里是一个动词,意思是“应当”。 - “有所住”指的是有所依赖、固守。 - “白日”在这里是指白天,太阳。 - “迷路”是指迷失方向,比喻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或者方法。 - “应无所住”就是说应当放下所有的执着和依赖,不要固守任何形式的东西,要自由自在地生活。
【注释】: ①五祖:唐代禅宗五祖为弘忍,六祖为慧能。 ②传:传宗接代。受:接受。恩:恩惠。 ③怨:怨恨。 ④无受无传:没有接受也没有传授。 ⑤儿孙:后代子孙。 【赏析】: 这首七绝是赞扬五祖六祖的诗作。全诗通过“传”和“不传”的对比,赞美了六祖慧能继承五祖弘忍的宗旨,发扬光大,使佛教得以传播于世,并得到广大信众的信奉;而五祖弘忍则因门徒众多,弟子争权夺利,导致佛教分裂的局面。
圆觉寺的僧人,顽空法师讲道,真赞主唱佛经。 眼中有筋,舌头无骨。 卓然特立,天台祖室。 写悬河辩而四方绝唱,离文字相而诸天雨花。 扣其关者纷纷纭纭而退席,得其旨者峥嵘峥嵘而莫及。 且不以慈悲宝帐破麈白拂而当家传,自有鸾胶续断弦。 这首诗是关于圆觉寺僧人的颂扬之作。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僧人的非凡特质,他们不仅具有深厚的佛法修为,而且在演讲和辩论方面表现出色。他们的演讲如同悬河般滔滔不绝
【注释】 自赞:自我欣赏。 出林:离开树林。 虎方怒:老虎正生气。 方:正。 横冈:山的斜坡。 蟒(mǎn):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蛇,这里指山间蜿蜒的小路。 嗔(chēn):生气的样子。 世:世间,人间。 途路客:在道路上行走的人,即行人。 伤人:伤害人。 【赏析】 这首诗是说:老虎刚出森林的时候,它正怒气冲冲;而山间的小路就像一只正在发怒的老虎。世间没有走在路上的行人,终归是不会伤害到我的
解析 诗句逐句释义 1. 三脚驴子弄蹄行:描述了一个形象生动的场景,三脚驴子在行走时蹄子发出声响。"弄蹄行"指的是蹄子踩地的声音,可能因为蹄子不齐而显得有些滑稽或不稳。 2. 金毛师子大哮吼:这里用“金毛师子”比喻某个人,可能是在形容其外貌威武或者声音洪亮,给人一种雄壮的感觉。"大哮吼"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声音的强烈和震撼。 3. 五峰峭峻摩苍穹,千古万古扬家丑:描述了五个高耸入云的山峰
【注释】十日:指十天。覆盆之下:比喻黑暗,比喻不能见人。又争怪得: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赏析】这首偈颂说的是一个公案,说一个和尚在雨中打柴,忽然下起大雨来,他便把柴放在树洞里,躲到庙里避雨。雨后出来一看,发现他打来的柴已被雨水淋湿了。于是他便说这是菩萨的恩赐。后来有人告诉他,其实这是老天爷故意安排的。因为菩萨是明灯,照见众生的一切业报。因此,菩萨虽然慈悲为怀,但是不会无缘无故地施与众生恩惠
【注释】 偈颂:佛教用语,指佛经中的颂词。偈(jī),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多用韵文表达佛教道理,以三、四句成韵为特征。六十五首,《大正藏》收于《大正藏》的“般若部”,其中《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共有偈颂六百四十九首,分为上、下二部。此诗见于《大正藏》般若部第二十二品中。大包虚空,细入无间,突出当阳,如何履践?大包,指广大无边。虚空是佛家语,指宇宙万物。细入无间,即微末之极也。突出当阳
春山叠叠绿如碧,春水漾漾碧如碧。大解脱门开,把手拽不入。 注释:春山层层叠叠的绿色如同碧玉一般,春水荡漾着如同碧玉一样清澈。大解脱门敞开了,但是伸出手去却怎么也抓不到它。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山峦叠翠、春水澄澈的景象。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诗人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生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注释: 禾山打鼓,雪峰辊毬,妙胜不打个般车里油。 禾山是佛教用语,指僧人的修行场所,这里用“禾山”来象征修行之地。打鼓和辊毬都是禅宗公案之一,用来比喻参禅悟道。 一双穷相手,两个死柴头。 形容人贫穷潦倒,生活困顿。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僧人在禾山打鼓、雪峰辊毬的场景,以及他们手穷脚死的形象,表达了对禅宗公案中“棒喝”法门的理解和感悟。诗人认为,虽然这些公案看似荒谬可笑
【注释】驴腮:形容相貌丑陋。 【赏析】这是一首颂扬佛法的诗。偈颂是佛经中的韵文,多用于诵读,故称偈。六十五首是其数量。此偈颂以赞美法身(佛教中指佛的法相)来比喻佛法,指出法身是清净无垢的,不受尘垢沾染。“驴腮马面”比喻丑恶的相貌,而真正的佛法却是光明、清净的。“本无出没”说明佛法不是有生有灭的东西,而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万化千变”则强调了变化无常的世间万物都离不开佛法的指导和影响
诗句释义与赏析: - 眼耳鼻舌身意:这一句描述了人体的感官器官,即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身体。每个器官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的感知能力。 - 八万四千法门:佛教中,描述所有佛法的总数为“八万四千”,这里用来比喻人的精神世界或修行方法的多样性和广阔。 - 昼夜放光动地:形容这些感官在任何时候都能发挥其功能,如同太阳一样普照大地,无所不及。 - 一翳在眼:意思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