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东震旦,有大乘根器,逾海越漠而来,远赴梁朝丹阙。
一言契合,如春卷衣。
北面折苇问津,信知桂谶不诬人。
追思严讳,炊黍鲙芹。
流水希声弦欲断,不知将底续芳尘。
《偈颂二十一首其九》是宋代诗人释普宁所创作的一首诗,全诗如下:
观东震旦,有大乘根器,逾海越漠而来,远赴梁朝丹阙。
一言契合,如春卷衣。
北面折苇问津,信知桂谶不诬人。
追思严讳,炊黍鲙芹。
流水希声弦欲断,不知将底续芳尘。
我将逐句进行详细地解读和分析:
- “观东震旦,有大乘根器”:这句诗通过使用“观东震旦”,表达了诗人对东方的观察与思考,暗示他具有深厚的佛教背景或者对佛学有深入研究。接着提到“有大乘根器”,大乘根器通常指的是具有广泛修行和深厚学识的修行者,说明此人在修行方面有着非凡的能力或悟性。
- “逾海越漠而来,远赴梁朝丹阙”:这里描述了此人从遥远的地方(逾海越漠)来到远方的国家(梁朝),并到达了繁华的都城(丹阙)。这种描述不仅展示了他的地理跨越,也隐喻了他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决心和勇气。
- “一言契合,如春卷衣”:这句话表达了某种深刻的理解和契合感。”春卷衣”可能象征着内心的温暖和满足,意味着一旦找到了真正的理解和真理,就如同春天般令人感到舒适和愉快。
- “北面折苇问津,信知桂谶不诬人”:这里的“北面”可能表示谦逊和尊重,而“折苇问津”则是一个比喻,象征着寻求智慧和指导。”桂谶”是一种迷信,但在这里被用作象征性的词汇,表示通过智慧和正确的指导,可以避免误解和错误的决策。
- “追思严讳,炊黍鲙芹”:这句话中的“严讳”可能是对某人的尊称,而“炊黍鲙芹”则描绘了一幅温馨和谐的场景。这表明诗人在回忆中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珍视和对过去的深刻记忆。
- “流水希声弦欲断,不知将底续芳尘”:这句诗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一种情感上的挣扎和决断。”流水希声”可能象征着生命的流逝或者某种难以言表的情感,而“弦欲断”则形象地描述了这种状态,即生命即将结束或情感即将崩溃。”不知将底续芳尘”则表达了一种迷茫和无奈,不知道如何去填补这种空虚或遗憾。
《偈颂二十一首其九》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深情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文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哲学思考。这首诗不仅是对佛教文化的一种致敬,也是对人性、生活和宇宙的深刻探索。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他在艺术表达上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