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高高峰顶立,一人深深海底行。
不是与人难共住,大都缁素要分明。

【注释】偈颂:佛教的一种韵文体裁。二十一首,是一首偈颂的编号。缁:黑色,指僧侣。释:释迦牟尼。

【赏析】《大般若经》中说,一切众生都是佛,但佛性有差别。此诗通过比喻说明佛性无差别,而人与佛的差别在于是否出家修行。

一人高高峰顶立

高高的山峰上站立着一个人;

一人深深海底行

深深的海底里也行走着一个人;

不是与人难共住

我们很难和他人在一起居住;

大都缁素要分明

大部分僧人与俗人的本性要分清。

僧与俗,本是同根生(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不该分彼此、分高低。可是,世人偏偏要将僧俗对立起来,将僧贬为“缁”,俗称为“素”。其实,僧俗之间的界限并不那么明显。在世俗眼中,和尚就是穿袈裟的人,就是出家人,就是“缁”;在佛教看来,和尚只是出家的俗人,与在家居士并无二致,只是他们没有披上袈裟而已,因此,世俗眼中的“缁”和佛法中讲的“缁”其实是一回事。同样地,俗家之人穿上袈裟后,就成为了“素”,而脱下袈裟后,又回到了“缁”的原色。

可见,世俗中的“缁”、“素”之分,不过是人为强加于二者的标签而已。从本质上讲,僧俗之间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外在表现不同罢了。

“僧”与“俗”原本是同一源头生长出来的两条生命之流,然而,世俗的浊流却将两者截然分开,形成了一道鸿沟,使本来亲近的两股生命之流无法相遇。而佛教则将这道鸿沟抹去,让僧俗之水再次汇合在一起,从而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世间万物皆因缘而生,因缘灭而散。僧俗也是如此,因缘而生,因缘而至分离。然而,无论是僧还是俗,其本质都是一致的,即都是宇宙万物的一份子。因此,世间的一切烦恼,归根结底,都是源于对“僧”“俗”这一概念的误解。

世间万物都有因果报应。如果能够明了这个道理,那么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泰然处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