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瓶翠柳常随手,又向青莲叶上行。
五浊世中无垢染,不须慈眼视众生。

【注释】

宝瓶:指观音菩萨的净瓶。五浊世:佛教语,指尘世间充满五种恶浊:愚痴、瞋恚、痴迷、贪著、执着;众生:一切有情众生。

【赏析】

这首诗赞颂的是观音大士,其形象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无垢不染、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诗中以宝瓶翠柳、青莲叶行等喻观音大士,又以“五浊世中”自比,表现了观音大士的大悲心。最后两句说:“不须慈眼视众生”,是观音大士救度众生时说的一句偈语,意谓观音大士自己已经超脱红尘之外而成为佛了,用不着再像凡夫俗子一样去看待和救度众生。

诗的前四句是直接写观音大士的仪状和行为。宝瓶翠柳,指观音大士的形象。在世人眼中,宝瓶常被随意地拿在手里,它象征着观音大士所持的净瓶,人们经常随处看到观音大士手持宝瓶的形象。又向青莲叶上行,指观音大士行走的姿态。观音大士所持的净瓶,常常放在手心里托着,而她的行走则如同青莲叶那样轻盈、优美。这两句是对观音大士仪态的生动描绘,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观音大士的崇敬和信仰。

五浊世中无垢染,不须慈眼视众生,这两句则是对观音大士内心境界的赞美。五浊是指世间的五种恶浊现象:愚痴、瞋恚、痴迷、贪著、执着。这些恶浊现象使得众生无法摆脱苦难,陷入无尽的苦海之中。然而观音大士却不沾染这些恶浊,她超越了世间的痛苦,成为了佛陀。所以,观音大士不必再像凡人一样关心和帮助众生,因为她已经达到了解脱的境界,不再需要依靠自己的慈眼来拯救众生了。这句诗表达了观音大士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精神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