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愿度生,垂手接引。
含生不来,物无可悯。
【注释】
弥陀:指阿弥陀佛。古像:指佛像。
垂手接引:佛祖伸手去接引众生。
含生:包括人类在内,世间万物。不来:不降临。
物:指世间万物。可悯:值得怜悯。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是赞美弥陀佛的慈悲为怀、普渡有缘之语。首联两句赞颂佛祖慈悲救度众生;颔联两句说明佛祖普度众生的无私大爱;颈联两句写世间万物都不值得怜悯,只有众生才是真正应该怜悯的。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寓意深刻,富有哲理性。
有愿度生,垂手接引。
含生不来,物无可悯。
【注释】
弥陀:指阿弥陀佛。古像:指佛像。
垂手接引:佛祖伸手去接引众生。
含生:包括人类在内,世间万物。不来:不降临。
物:指世间万物。可悯:值得怜悯。
【赏析】
这首七言律诗是赞美弥陀佛的慈悲为怀、普渡有缘之语。首联两句赞颂佛祖慈悲救度众生;颔联两句说明佛祖普度众生的无私大爱;颈联两句写世间万物都不值得怜悯,只有众生才是真正应该怜悯的。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寓意深刻,富有哲理性。
【注释】: 1. 毡拍板,无孔笛。毡拍是古代的一种乐器,用羊皮制成的,拍打时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笛子是竹制的,吹奏时发出悠扬的旋律。两者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响效果。 2. 省要乞一言,虚空轰霹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节奏和音调,以达到和谐的效果。 3. 临机不解,转身又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遇到突然的变化或者突发的情况
【注释】 宣:宣布。兴化:唐代宗室支派,以宣城(今安徽宣城)为郡。问答图:即《宣和画谱》所载之《宣和画谱》卷五“宣和画谱”中的《宣和画谱》。庆会:指君臣欢聚庆贺。豁:开。全机:万事皆通的意思。百亿:形容极多。乾坤:指天地之间。光辉:光彩照耀的意思。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通过赞美宣纸的质地、色泽和神韵,表达了对宣纸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诗人用“庆会”二字,把宣纸放在君臣欢聚庆贺的场合下赞颂
【解析】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前两句写冤仇和债主的相遇,中间两句写双方矛盾冲突的原因,最后两句写双方和解的过程。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冤有头”是说:仇怨有原因。“债有主”是说:债务有欠方。“天然欲访庞翁”是说:天生要见这个老翁。“恰好撞著此女”是说:恰恰遇见了这个女子。“揣尽家私,瓜甜蒂苦。”是说:把家里的全部财产都拿出来,结果却得到了不甜的瓜果,原因是:把甜的瓜蒂也挖出来吃掉了
注释 - 肃宗:指唐朝皇帝李亨,即唐肃宗。 - 问忠国师:指的是向忠信的和尚询问关于调御之道。 - 十身调御图赞:一种道教修行方法,意指通过修习“十身调御”,以调和身心,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 万乘:古代帝王的尊称,指代皇帝。 - 垂衣而治:形容皇帝不亲自过问政事,而是让大臣们处理国家大事。 - 答处太颟顸:回答得太过马虎,没有认真对待。 - 十月清霜重:描绘了深秋时节,寒气逼人的景象
【注释】参药山:即药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图赞:指绘画作品的题赞。黑豆:形容黑云。 青松:松树。癯然:瘦削的样子。老比丘:年老的和尚。吾无隐:我无处躲藏。云水曲周遮:指佛教中所说的云遮雾绕的神秘境界。周遮:遮蔽。傍人眼里花:指佛家的花果世界。 译文及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药山景色之神奇、美丽和神秘。 首句“黑豆数无穷”形象地描绘了药山上空浓密的云雾,仿佛是无尽的黑豆。这里的“黑豆”既指自然界中的云
【解析】 此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藏头露影问来由”意思是:你隐藏的身影,究竟是从何处而来?“却把西江尽力酬”意思是:我却要用西江水来尽情地报答你。“回首眼空天地窄,不知身在御街游”是说,我回头望去,天地好像都变得狭窄了,自己却像飘浮在空中一样,不知道身在哪里。 注释中涉及的关键词有:庞居士、马大师、图赞、西江、御街。赏析中应抓住关键词展开,如“庞居士”是这首诗中的人物
这首诗描述了庞居士全家外出求神拜佛的场景。诗中的关键词“图赞”表示寻求帮助和祝福。 第一句:“神出鬼没,接响承虚。” 这里的“神出鬼没”形容庞居士的家人们行动神秘莫测,如同神仙一样不可捉摸。而“接响承虚”则形容他们的行为灵活多变,善于应对各种情况。 第二句:“这一火络,邪法难扶。” 这里的“火络”可能是指一种强大的法术或者势力,而“邪法难扶”则表示这种力量强大到无法被轻易抵挡或消除。
【注释】 黄檗:即黄檗宗,是禅宗五家七宗中曹洞宗的别称。礼佛掌宣宗图赞:是黄檗禅僧对唐宣宗所作的颂诗。 七赤之躯:指宣宗皇帝的体貌特征。 额有圆珠:额头上像圆珠一样明亮发亮。 问著便掌,胆大心粗:意思是说,宣宗皇帝一见到禅师就敢于下拜,其胆量和心胸都十分粗犷豪放。 不是大中天子:意谓不是正统的天子。 几乎唤马作驴:比喻宣宗皇帝昏庸无能,连马都不如。 大家水底按葫芦
【诗句释义】 文宗问:终南山的蛤蜊瑞相图赞。 译文:皇上询问终南山的蛤蜊瑞相图赞美之词。 注释:终南山,是唐代长安附近的一座名山,以秀美著称。蛤蜊,这里指蛤蜊图,即蛤蜊形的图画。文宗,唐武宗李炎(814—846年)的年号是会昌。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得到皇帝的赏识后写的一首应诏诗。诗中“人言大士应身,我也疑他真个”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皇帝赞赏自己的感激之情。同时
【注释】 初而欣:起初很欣赏。久而厌:久而久之就厌倦了。明月夜光:指月亮在夜晚的光辉。多逢按剑:多次碰上持剑的人。信得及:相信能够实现。自有灵验:自然有灵验。 【赏析】 这首诗是写一个和尚对世俗繁华的厌倦,向往清静的生活。首句“光禅者请赞”,光禅师请赞颂。诗人以禅宗的空寂之境为背景,通过描写光禅师与俗世的交往来表现其对名利的淡泊和超脱。次句“初而欣,久而厌”是说开始的时候,他对世俗生活感到高兴
【注释】 赞:颂诗。赞颂某人的功德或某种事物的美好。 弊衣:破旧的衣服。 衰发:形容头发稀疏。 苍颜:指年老色衰的脸。 底:这里指“这”。 【赏析】 此诗是作者自比,以自嘲的口吻,写自己年老体弱,但仍壮心不减,欲出山林、干事业。 首句点明自己的境遇和处境,即年老体衰,身处山野。次句则写自己虽已衰老,但壮志未酬。三句承上启下,写自己之所以还留在世上的原因。最后一句则点明自己仍想干一番大事业
【译文】 法云首座请你赞颂,咿呜呜,那知道。 寒酸的看不上眼,手面移东换西。 拱起良工之手,破衲僧疑。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注释】 - 咿呜咿:咿呜是一个拟声词,模仿人或动物的声音。这里可能是指吟诗的人在吟诵诗句。 - 那得知:哪能知晓? - 寒酸:贫穷、寒苦。 - 手面:手和脸。 - 移东换西:形容人的生活或处境变化无常,难以捉摸。 - 拱良工之手:形容某人手艺高超,让人钦佩。 -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综合能力。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赏析诗句的意境、情感,分析诗人的艺术手法及表现效果。答题时注意结合全诗分析,不可孤立地分析某一联或某一字词。首先读懂诗歌,把握内容。“无补侍者请赞”,没有帮助的侍者请赞美,意思是:没有帮助的侍者请来赞美他。“计较拙于鸠,轩昂老而虎。闻必意消,见者难睹”,“拙”是“不聪明”的意思,比喻人无能
这首诗的内容是关于一个名叫“净名居士”的人的赞颂。下面是逐句的释义: 1. “一默雷轰,是非顿起。” - “一默”可能意味着沉默,但也可能指的是某种特定的行为或状态。在佛教中,“一默”有时用来描述一种寂静和专注的状态。 - “雷轰”可能暗示着某种强烈的声响,如雷声。 - “是非顿起”可能指的是因为某种原因(可能是由于某种行为、言语或情况),争议或争论立刻开始。 2. “示疾毗耶,大虫无齿。”
【注释】 是何等书:即“何等书”的倒装,意指无法读懂的书。 读不成句:形容字迹潦草,难以辨识。 蓑短发长:指穿着破旧的衣服,头发很长。 手脚俱露:形容衣着简陋,连手脚都露出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贫困读书人的形象。他衣衫破旧,头发很长,脚和手都露在外面,似乎在诉说着他的生活之苦和读书之难。这种形象让人联想到了唐代诗人贾岛的《送无可上人》中的诗句:“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注释】 宝瓶:指观音菩萨的净瓶。五浊世:佛教语,指尘世间充满五种恶浊:愚痴、瞋恚、痴迷、贪著、执着;众生:一切有情众生。 【赏析】 这首诗赞颂的是观音大士,其形象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无垢不染、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诗中以宝瓶翠柳、青莲叶行等喻观音大士,又以“五浊世中”自比,表现了观音大士的大悲心。最后两句说:“不须慈眼视众生”,是观音大士救度众生时说的一句偈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