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寒万卷寄萧疏,越路三千去上书。
明主既知尧舜事,故山依旧爱吾庐。
【注释】
①越路:古时指从浙江一带通往京城的路。③明君:这里指皇帝,即唐玄宗(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亲为窦德妃)。④故山:指家乡的青山。⑤尧舜事:尧和舜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明君主,以尧舜之贤而治理天下。⑥爱吾庐:指皇帝对诗人的恩典,赐给诗人住宅。
【赏析】
《礼嵩明教塔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在洛阳时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组诗。这组诗共二十韵,分两首,每首五韵。《礼嵩明教塔二首》其一写于开元十四年(726)秋,是组诗的第一篇。
第一句“饥寒万卷寄萧疏”,意指自己因家贫而四处飘泊,饱尝了饥饿、寒冷的滋味,却依然坚持着读书。“饥寒万卷”四字概括地写出了自己的生活处境,表现了诗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萧疏”二字,不仅表明自己生活的艰苦,而且表现出自己的孤傲不群,不屑同流合污的性格。
第二句“越路三千去上书”,意指自己为了实现远大的抱负,不远万里,跋涉三千里,到长安向朝廷上书。“越路三千”四字,既说明了自己行程之长,又表明了诗人的不畏艰辛、不怕困难、敢于冒险、勇于进取的性格。“上书”二字表明了诗人的抱负。
第三句“明主既知尧舜事,故山依旧爱吾庐”,意为皇帝既然了解尧舜之事,就应该像爱护自己的故乡一样来爱护我,让我安居乐业。这一句中,作者通过“明主”与“尧舜”相比,表达了自己渴望得到皇帝赏识的心情。同时,诗人又通过“故山”与“吾庐”的比喻,表明了自己的归隐之心。这两句诗不仅抒发了诗人渴望得到赏识的心情,也流露出他归隐山林的愿望。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苍凉高远,情感深沉内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