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得南方驴马群,相逢无法可呈君。
看侬百衲袈裟上,半是吴云半楚云。
注释:你脱得南方的驴群和马匹群,我们相逢时却无法呈上给你。看你那百衲袈裟上,一半是吴云,一半是楚云。
赏析:此诗写与友人送僧归蜀时的情景。首句“脱得南方驴马群”意为脱下南方的驴群和马匹群。“相逢”四句是说:相逢之后,无法向朋友呈上这匹千里马,只好把它送给你。“看侬百衲袈裟上,半是吴云半楚云。”这是说你看我这身百衲袈裟上,上面一半是吴地的云朵,一半是楚地的云朵。意思是说我这身百衲袈裟,一半来自南方吴地,一半来自北方楚地。
脱得南方驴马群,相逢无法可呈君。
看侬百衲袈裟上,半是吴云半楚云。
注释:你脱得南方的驴群和马匹群,我们相逢时却无法呈上给你。看你那百衲袈裟上,一半是吴云,一半是楚云。
赏析:此诗写与友人送僧归蜀时的情景。首句“脱得南方驴马群”意为脱下南方的驴群和马匹群。“相逢”四句是说:相逢之后,无法向朋友呈上这匹千里马,只好把它送给你。“看侬百衲袈裟上,半是吴云半楚云。”这是说你看我这身百衲袈裟上,上面一半是吴地的云朵,一半是楚地的云朵。意思是说我这身百衲袈裟,一半来自南方吴地,一半来自北方楚地。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禅宗的理解和看法。下面是诗句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冷泉亭放闸,换尽时人眼睛。” 注释:冷泉亭是一处风景名胜,这里用“放闸”比喻禅宗的教义广泛传播,人们的眼睛都被吸引过来。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禅宗思想如同闸门一样向四面八方开放,使人们的目光都聚焦在禅宗上。 第二句:“见山堂看云,甚处讨他巴鼻。” 注释:见山堂是禅宗的一种修行场所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人物的诗句,通过描述其动作和神态,展现了人物的英勇和豪迈。 “印维那请自赞”这句诗描述了主人公的身份和性格特点。他是一位具有威严和自信的人,敢于自我赞美。这里的“印维那”可能指的是一种身份或职业,而“请自赞”则表明他对自己的能力和地位有充分的自信。 “眼看东南,意在西北”这句诗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他的目光坚定地投向了东南方向,但内心却在思考着西北的事情
诗句 - 资寿牧长老请自赞 - 铁牛去住之机,狮子反掷之诀。 - 毫芒略露,崖崩石裂。 - 无些子柔和,唯一味生灭。 - 电光石火瞥转玄关,千圣顶头恣兴妖孽。 译文 - 资寿牧长请自赞,铁牛的去和住的机制,狮子反掷的秘诀。 - 微妙的毫芒露出,悬崖崩落石头开裂。 - 没有一丝温柔,唯一的是生生灭灭。 - 电光石火一瞬之间就转开玄关,千万个圣人头顶上尽情地兴起妖孽。 注释 - 资寿牧长老
【注释】 禅人:佛教禅宗中修行者。请自赞:请施主自己赞美。 北山云:指庐山的北山。拥千岩秀:拥,环绕,簇拥;千岩,指庐山的千个山峰。秀,秀丽,美丽。 西子湖:即杭州西湖。平万壑流:万壑,千沟万壑,指众多的深谷和溪流。 水石光中闲送目:水石,泛指水中的岩石,光中,在水中映出的影子里,即水中。闲送目,悠然地观赏。 无边刹海一毫收:刹海,佛经中所说的大海,无边无际。收,收敛,这里指收起、收回。 赏析:
【注释】 闻薰风南来时:听说南方传来的佛法,如同薰香一般。 和赃捉获:指佛性不灭,可以捕捉。 向树倒藤枯处:指在佛教里,一切法都是空幻的,无实体可执。 覆水难收: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勘破元禅:意思是彻底看穿、悟到佛性本具的智慧。 楪子饤底青虾蟆:形容一个人像青虾蟆那样丑陋、肮脏。 脱得圆悟:意思是彻底领悟了佛性。 胸次用底活马骝:意指心胸开阔,如骑马一样自由自在。 横三尺竹篦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大川和尚的诗。诗人通过对大川和尚的赞美,表达了对佛法的信仰和追求。 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读: 1. 握拳透爪,有临济体裁。这句诗描述了大川和尚的手势,暗示了他具有临济宗的风格。临济宗是中国禅宗的一个流派,强调“直下承当”,即直接了当地接受佛法。 译文:大川和尚的拳头紧握,仿佛在表达他的信仰和决心,就像临济宗的风格一样。 2. 轮珠示人,类大颠风格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赞诗,赞美了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1. 古云法师赞:这是对诗歌的开头部分,可能是作者或读者的名字或者某种标识。 2. 获旋陀罗尼,机轮转处风雷疾。 - 获旋陀罗尼:获得了旋转的陀螺,象征着智慧和力量。 - 机轮转处风雷疾:机轮转动的地方,风和雷都在迅速移动。 3. 入萨婆若海,舌头不动云涛翻。 - 入萨婆若海:进入了如海般深广的佛性海洋。 - 舌头不动云涛翻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为阆州许居士画像所写的赞。诗中描绘了阆州许居士的形象和精神风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之情。 首两句“家在阆城南,阅浮生知其如寄”意思是:居住在阆州的城南,通过人生经历,知道一切都是暂时的、短暂的。这里用“阆州南”来表明诗人的居住地,用“浮生”来表示人生的短暂和无常,用“知其如寄”来表示对世事的淡然和超然。 第三句“脚踏长安市,了万缘齐之一默”意思是:身临繁华的长安市
端常寺请自赞 端常寺,即端州法性寺,位于广东肇庆。唐代宗永泰二年(762年)创建。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毁,至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重建。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宋朝淳化四年(993年)又曾重修。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再次重修。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又重建。 本句诗大意:我本分做人,不曾与人交易,却常常招来怪异。 译文:我本分做人,不曾与人交往,却常常惹事生非引来怪事。
【注释】 见之目明,气和如春:看见他时眼睛明亮,他的气势像春天一样温暖。 犹据妙峰顶时平等示人:就像站在妙峰顶上那样平等地给人指点。 望之心折:看着心里都感到折服。 面冷如铁,犹坐莲峰堂时大默而说:脸上冰冷如同铁一样,还在莲峰堂上坐着的时候,大声地说着什么。 奔走龙象,鞭斥风霆:像奔走在天上的龙和象那样奔走,像鞭打风雨雷电那样叱责。 不约而绳,不令而行:不需要约定就能约束住人们
上安晚郑丞相为免坟地,黄檗山中话裴相,独龙冈上忆舒王。 相公:指郑丞相(即郑光);黄檗山中:黄檗山是福建永福县的一座山峰,相传唐代高僧慧能在此说法。裴相:指裴休,唐僖宗时宰相;独龙冈:在江西南昌县西南,有名胜古迹白鹤观。舒王:指舒元舆,唐朝宰相。 相公留得溪边寺,千古佳名在郑乡。 相公:指郑宰相;溪边寺:指永福县黄檗山上的溪头寺;郑乡:指郑光祖家乡所在地——福州府郑氏家族聚居的乡村。 注释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释慧空,他的作品多以禅理入诗。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及赏析: 1. 声前借路谩经过: -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声音之前就借用道路而经过,形容某人或某事在没有充分准备或了解的情况下匆忙行事。"声前"指的是在声音之前就开始行动。"借路"是指利用或借助某种方式或手段。"谩经过"表示漫不经心地、随意地经过。这里可能暗指某人或某事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是随意地经过。 2.
【注释】 呜咿:指笛声悠扬。断笛:断了的笛子。横时:指笛子横在手中。满目春风:形容春天的景色美好。不自知:不知自己。脚后脚前:指放牛娃的动作。群队:许多牛组成的一个牛群。渠:他们。疑:怀疑。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放牧情景的诗。首句写笛子横在手中,接着写吹笛的牧童放牛的情景。二句写牧童放牧时,满眼都是美好的春景,而他自己却浑然不觉。三句写牧童放牛时,他故意模仿牛叫声,让牛群也跟着学
【注释】: 1. 梦入东南万里馀:《世说新语·言语》:“支道林在白马寺,将冯太常诣谢公。谢公问顾长康:'道经像中何似?'答曰:‘如从东天骑龙回。'”此用为典,表示梦中游历东南各地。 2. 阅人多处定何如:“阅人”指观察、了解他人。“定何如”,意为究竟怎么样。即:在人多的地方生活,你的感受和看法如何。 3. 绿蓑又裹春风去:绿蓑,绿色的蓑衣。春风,春天的风。此句意谓,又裹着绿蓑披上春风吹去了。 4
注释:绿叶丛丛间紫茎,芳心细细为谁倾。 这句诗描述的是一株紫色的植物,它的绿叶丛生,紫茎细长,芳心微微向人倾吐芬芳。 不如去入芝兰室,凑得仙家一段清。 这句诗表示,与其在世俗中沉浮,不如进入那充满仙气的芝兰之室,与仙家为侣,过上一段清净的生活。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株紫色植物的形象,通过对其绿叶、紫茎、芳心的描写,展现了其独特之处。同时,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生活的不满,以及对于仙家生活的向往
【注释】 为人:为他人。彻困:穷困,指困顿。谁知:了解。眨:眨眼,这里形容时间很短。寐语:睡梦中的呓语。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讽刺诗。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那个被人呼为“无梦”的人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开头两句“为人彻困有谁知?”诗人用反问的语气,点出了“无梦”者穷困潦倒的处境。接着又以“眨眼来话已迟”进一步说明“无梦”者的困境之深重,以及他说话的迟缓。这两句既表现了“无梦”者的窘迫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