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纪纲,衲僧巴鼻。
词锋若差,乡关万里。
【注释】
丛林:禅宗僧团之称。巴鼻:指衲僧的鼻孔,比喻僧俗交往。差:差失。
【赏析】
这是一首颂赞禅林规矩严整、僧众清正之诗。首句“丛林纪纲”,点明题旨——赞颂禅寺的纪律;二句“衲僧巴鼻”,说明禅僧们严守戒律;三、四句“词锋若差,乡关万里”是说那些没有遵守禅林戒规的人,就像没有鼻子一样,无法与别人交流,因此只能流落他乡,远离故乡。此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禅林生活的向往与敬仰之情。
丛林纪纲,衲僧巴鼻。
词锋若差,乡关万里。
【注释】
丛林:禅宗僧团之称。巴鼻:指衲僧的鼻孔,比喻僧俗交往。差:差失。
【赏析】
这是一首颂赞禅林规矩严整、僧众清正之诗。首句“丛林纪纲”,点明题旨——赞颂禅寺的纪律;二句“衲僧巴鼻”,说明禅僧们严守戒律;三、四句“词锋若差,乡关万里”是说那些没有遵守禅林戒规的人,就像没有鼻子一样,无法与别人交流,因此只能流落他乡,远离故乡。此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禅林生活的向往与敬仰之情。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禅宗的理解和看法。下面是诗句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冷泉亭放闸,换尽时人眼睛。” 注释:冷泉亭是一处风景名胜,这里用“放闸”比喻禅宗的教义广泛传播,人们的眼睛都被吸引过来。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禅宗思想如同闸门一样向四面八方开放,使人们的目光都聚焦在禅宗上。 第二句:“见山堂看云,甚处讨他巴鼻。” 注释:见山堂是禅宗的一种修行场所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人物的诗句,通过描述其动作和神态,展现了人物的英勇和豪迈。 “印维那请自赞”这句诗描述了主人公的身份和性格特点。他是一位具有威严和自信的人,敢于自我赞美。这里的“印维那”可能指的是一种身份或职业,而“请自赞”则表明他对自己的能力和地位有充分的自信。 “眼看东南,意在西北”这句诗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他的目光坚定地投向了东南方向,但内心却在思考着西北的事情
诗句 - 资寿牧长老请自赞 - 铁牛去住之机,狮子反掷之诀。 - 毫芒略露,崖崩石裂。 - 无些子柔和,唯一味生灭。 - 电光石火瞥转玄关,千圣顶头恣兴妖孽。 译文 - 资寿牧长请自赞,铁牛的去和住的机制,狮子反掷的秘诀。 - 微妙的毫芒露出,悬崖崩落石头开裂。 - 没有一丝温柔,唯一的是生生灭灭。 - 电光石火一瞬之间就转开玄关,千万个圣人头顶上尽情地兴起妖孽。 注释 - 资寿牧长老
【注释】 禅人:佛教禅宗中修行者。请自赞:请施主自己赞美。 北山云:指庐山的北山。拥千岩秀:拥,环绕,簇拥;千岩,指庐山的千个山峰。秀,秀丽,美丽。 西子湖:即杭州西湖。平万壑流:万壑,千沟万壑,指众多的深谷和溪流。 水石光中闲送目:水石,泛指水中的岩石,光中,在水中映出的影子里,即水中。闲送目,悠然地观赏。 无边刹海一毫收:刹海,佛经中所说的大海,无边无际。收,收敛,这里指收起、收回。 赏析:
【注释】 闻薰风南来时:听说南方传来的佛法,如同薰香一般。 和赃捉获:指佛性不灭,可以捕捉。 向树倒藤枯处:指在佛教里,一切法都是空幻的,无实体可执。 覆水难收: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勘破元禅:意思是彻底看穿、悟到佛性本具的智慧。 楪子饤底青虾蟆:形容一个人像青虾蟆那样丑陋、肮脏。 脱得圆悟:意思是彻底领悟了佛性。 胸次用底活马骝:意指心胸开阔,如骑马一样自由自在。 横三尺竹篦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大川和尚的诗。诗人通过对大川和尚的赞美,表达了对佛法的信仰和追求。 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读: 1. 握拳透爪,有临济体裁。这句诗描述了大川和尚的手势,暗示了他具有临济宗的风格。临济宗是中国禅宗的一个流派,强调“直下承当”,即直接了当地接受佛法。 译文:大川和尚的拳头紧握,仿佛在表达他的信仰和决心,就像临济宗的风格一样。 2. 轮珠示人,类大颠风格
这首诗是一首佛教赞诗,赞美了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1. 古云法师赞:这是对诗歌的开头部分,可能是作者或读者的名字或者某种标识。 2. 获旋陀罗尼,机轮转处风雷疾。 - 获旋陀罗尼:获得了旋转的陀螺,象征着智慧和力量。 - 机轮转处风雷疾:机轮转动的地方,风和雷都在迅速移动。 3. 入萨婆若海,舌头不动云涛翻。 - 入萨婆若海:进入了如海般深广的佛性海洋。 - 舌头不动云涛翻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为阆州许居士画像所写的赞。诗中描绘了阆州许居士的形象和精神风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之情。 首两句“家在阆城南,阅浮生知其如寄”意思是:居住在阆州的城南,通过人生经历,知道一切都是暂时的、短暂的。这里用“阆州南”来表明诗人的居住地,用“浮生”来表示人生的短暂和无常,用“知其如寄”来表示对世事的淡然和超然。 第三句“脚踏长安市,了万缘齐之一默”意思是:身临繁华的长安市
端常寺请自赞 端常寺,即端州法性寺,位于广东肇庆。唐代宗永泰二年(762年)创建。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毁,至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重建。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宋朝淳化四年(993年)又曾重修。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再次重修。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又重建。 本句诗大意:我本分做人,不曾与人交易,却常常招来怪异。 译文:我本分做人,不曾与人交往,却常常惹事生非引来怪事。
【注释】 见之目明,气和如春:看见他时眼睛明亮,他的气势像春天一样温暖。 犹据妙峰顶时平等示人:就像站在妙峰顶上那样平等地给人指点。 望之心折:看着心里都感到折服。 面冷如铁,犹坐莲峰堂时大默而说:脸上冰冷如同铁一样,还在莲峰堂上坐着的时候,大声地说着什么。 奔走龙象,鞭斥风霆:像奔走在天上的龙和象那样奔走,像鞭打风雨雷电那样叱责。 不约而绳,不令而行:不需要约定就能约束住人们
【注解】 偈:偈颂。一种佛教的诗歌形式,用五言或七言句式,韵律整齐,富有音乐性。颂:歌颂、赞颂。 颂一百四十二首 其二十九:这是一首偈颂诗,共有二十一句,分为二段。第一段“云门行棒”至“不可放过”,讲述云门禅师行棒的故事。第二段“香山礼拜”至“献佛不在香多”讲述香山和尚向香积寺的祖师求法的故事。 云门:禅宗六祖惠能的弟子之一,俗姓张,湖南人。行棒:禅宗用语,指以棒击人的动作来表示佛法的真谛。
释义: 四月八日,即农历二月十五日,是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释迦牟尼于四月初八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所以人们将这一天作为佛教的吉祥日,称为“佛诞节”。然而到了二月十五这一天,他就要离开这个世界,去往西方极乐世界了。 尽管生死轮回,一切都是空的,但是在此刻,正是佛陀全提法要的时候。这里的“全提法要”,是指佛陀在此生中,将所有的智慧、慈悲、戒律等教诲和教导都传授给了众生。
【赏析】 此诗是一首偈颂,作者自号“东壁居士”。这首诗是《偈颂一百四十二首》之二十七。 新年佛法有, “新年”指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新纪元。“佛法”指佛的教义、教法,也泛指宗教的教义、教法,这里特指佛教。“有”是佛教徒认为宇宙间万物都与佛性有关的意思,即万物皆有佛性。“一举”指一举一动。“四十九”指四十九个菩萨名号。“东壁挂葫芦”,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画障歌》,意谓东壁上挂着一柄葫芦形的画屏
未举步前踏著, 未开口前道著。 道著踏着,四海浪平,百川潮落。 注释:在还没有开始走路之前,就已经踩在了路上;还未开口说话之前,就先在心里想好了。心中所想的和实际行动的一致,就像海浪平静,江河潮水退去。 赏析:这首诗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描绘出一种心境平和、内心坚定的境界,体现了作者对人生道路和哲学思考的深刻理解
富贵却易,雪中断却娘生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财富和地位是很容易获得的,但就像雪中的手臂一样,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贫穷却难,觅心无处更何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虽然我们努力追求金钱和地位,但是当我们失去这些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地方可以去,也没有人可以依靠。 夜来风色紧,孤客已先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夜晚的风势越来越冷,而我却像一只孤独的旅者一样,早早地感到了寒冷
诗句释义: 1. 一法若有: 指佛教中的“一乘法”,即一种最直接、最究竟的修行方法。 2. 山河大地平沈: 指一切有形的物质,包括山川大地,都在佛法的威力下变得平等无差别。 3. 万法若无: 如果万物都不存在,那么所有的现象都无法显现。 4. 森罗万像显焕: 指万象森严,各种现象在佛法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清晰。 5. 旧岁今宵去,去去实不去: 指过去的一切已经消失,但它们并未真的离开这个世界。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