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山但知草偃风行,不觉通身泥水。
者僧只见溪回路转,不知身在桃源。
径山与么批判,一任诸方捡责。
这首诗是一首禅门公案故事诗。全诗共十八句,依次讲述了两个禅宗公案的故事:
第一句:“德山但知草偃风行,不觉通身泥水。”
注释:此语出自唐代禅宗大师德山宣鉴的一则公案故事。德山宣鉴禅师(709—774)为临济宗曹洞宗祖师,号药山。他曾经在丛林中行走,看到一棵枯树,便问弟子:“这棵树为何如此瘦弱?”弟子回答:“因为风吹动它时,树枝摇曳,所以看起来很瘦弱。”德山宣鉴禅师听后微微一笑,说:“你只看到了它的枝叶摇曳,却没有看到它已经枯萎了。”弟子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不再妄言。
第二句:“者僧只见溪回路转,不知身在桃源。”
注释:这句话出自另一位禅宗大师青原行思的一则公案故事。青原行思禅师(836—897)为青原惟信的弟子,号青原行思,人称“古佛”、“古佛头陀”。有一次,一位僧人问道:“师父,您在何处修行?”青原行思禅师回答说:“我在桃源。”僧人又问:“那桃源在哪里?”青原行思禅师笑而不答。僧人再三追问,青原行思禅师终于说出答案:“就在你的眼前。”僧人听后大惊失色,原来自己一直误认为桃源在别处。
第三句:“径山与么批判,一任诸方捡责。”
注释:这句话出自北宋著名禅师慧远的一则公案故事。径山灵佑禅师(1025—1074)为慧远法嗣,号径山。他曾在一座寺庙内讲道,吸引了众多信徒前来听讲。然而,当一位信徒质疑道:“师父所讲的道理是否正确?”径山灵佑禅师听后哈哈大笑,说:“你的问题太可笑了!”信徒听后更加困惑,径山灵佑禅师解释道:“我之所以不正面回答你的问题,是因为我根本就没有问题要回答。”信徒听后恍然大悟,原来径山灵佑禅师一直在用这种方式批判禅宗的教法。
整首诗通过讲述这两个禅宗公案故事,展现了禅宗的哲学思想:一切皆空、一切皆是、一切都是如来藏等。同时,也体现了禅宗对于语言的巧妙运用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