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担不担柴,通经不识字。
新州路上人,中书堂里事。
三更月照东禅寺。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夯担不担柴,通经不识字。
新州路上人,中书堂里事。
三更月照东禅寺。

注释和赏析:

  1. 夯担不担柴,通经不识字:
  •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哲学观点,即一个人如果精通经文(通经),就不需要通过实际劳动(如挑柴)来获得生活所需;而一个人如果只是表面上忙碌(夯担),却没有真正学到知识或技能(不识字),那么他的生活也不会因此而变得充实或有意义。
  • “夯”在这里可能指的是体力劳动,但更有可能是指“担当”,意指承担责任和义务。
  • “通经”则可能指的是对经典的研究,或者是指某人具有深厚的学识和理解力。
  1. 新州路上人,中书堂里事:
  • 此句中的“新州”和“中书堂”都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和学术机构的名称。
  • 这句话可能在暗示,那些在新州(可能是江西一带)的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人,他们在中书堂(可能是朝廷中的高级官员办公地)中处理事务。
  • 这表明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农业劳动者和官僚之间关系的看法。
  1. 三更月照东禅寺:
  • “三更”指的是深夜时分,大约是夜晚11点到凌晨1点之间。
  • “月照”意味着月光照耀,通常在夜间出现,表明是在夜晚的时候。
  • “东禅寺”是佛教寺庙的名称,位于中国的某个地方,可能是指某个著名的佛教圣地。
  • 这句话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可能在描绘一个夜晚宁静的场景,或者是在表达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寄托的愿望。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通过对不同人群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和活动的描述,以及对特定地点的描绘,诗人可能在传达一种对于现实社会结构和人物角色的反思。诗中提到的“夯担”和“通经”等词汇,可能是在借由古代劳动人民和学者的不同生活方式,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人文关怀。最后一句的“月照东禅寺”,可能象征着某种理想或精神追求,暗示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向往心灵平和的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