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禅与祖师心,不在灵山及少林。
日转柳阴莲沼静,乱蝉呜咽众蛙嗂。
【注释】
偈颂一百零九首 其三十二:佛教禅宗经典,是印度梵文《楞伽经》的中文译本。偈颂即佛门颂诗,以韵文的形式来表达佛教哲理和修持方法。此诗为第三十二首偈颂的第三句,描绘了一幅禅林寺院的景象。
如来禅与祖师心,不在灵山及少林。:如来,指佛陀,也泛指一切真理或道理。禅宗认为,一切佛法皆在心中。此处“如来禅”指的是佛教的真谛,而禅宗则追求内心的悟性。“祖师心”表示祖师的心得,也就是禅宗修行者的觉悟之心。“不在灵山及少林”意味着这些真理和道理并不存在于特定的场所,如灵山(指佛教圣地灵山寺)或者少林(少林寺),而是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之中。
日转柳阴莲沼静,乱蝉呜咽众蛙嗂:太阳转过柳树的阴影,荷花池塘显得宁静,杂乱的蝉鸣声和蛙叫声交织在一起。这里描写的是夏日荷花池塘的景象。柳树的树叶在阳光照射下轻轻摇曳,形成了一片片阴凉;荷花池塘中的莲花盛开,水面平静如镜。而此时,各种昆虫在池塘中活跃着,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有的蝉在树上高声鸣叫,有的青蛙在水中呱呱叫着,还有的蛙虫在荷叶上跳跃。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美妙的交响乐。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夏日荷花池塘景象的描绘,表达了禅宗对于心灵修养的追求。诗人通过观察自然景物的变化,联想到禅宗对于真理和道理的理解。在这首诗中,“如来禅与祖师心,不在灵山及少林”这句表明禅宗的核心在于内心的领悟,而不是外在的修行场所。诗人认为禅宗的真谛和修行方法并不受地域或环境的限制,而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这种思想体现了禅宗的包容性和普遍性。
“日转柳阴莲沼静,乱蝉呜咽众蛙嗂。”这句诗描绘了夏日荷花池塘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命律动的感悟。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夏日荷花池塘的景象,传达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赞美。同时,诗人也将自然景物与禅宗修行相结合,表达了内心世界的宁静和深邃。
这首诗通过对夏日荷花池塘景象的描绘,展现了禅宗对于真理和道理的理解,以及对心灵修养的追求。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内心体验的结合,表达了对生命律动的感悟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禅宗思想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