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水难收满竺峰,如何临死更摩胸。
说无说有成生灭,并付春风一梦中。
【注释】
竺峰:山名。
摩胸:抚摸胸口,喻自伤。
生灭:即生与灭,佛教语。
梦中:指佛经中所说的梦境。
【赏析】
此诗为咏怀之作。诗人以“覆水难收满竺峰”起兴,写人生之无常;“如何临死更摩胸”写人之哀伤;“说无说有成生灭,并付春风一梦中”则写生死轮回,一切皆空,人应随遇而安。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深远。
覆水难收满竺峰,如何临死更摩胸。
说无说有成生灭,并付春风一梦中。
【注释】
竺峰:山名。
摩胸:抚摸胸口,喻自伤。
生灭:即生与灭,佛教语。
梦中:指佛经中所说的梦境。
【赏析】
此诗为咏怀之作。诗人以“覆水难收满竺峰”起兴,写人生之无常;“如何临死更摩胸”写人之哀伤;“说无说有成生灭,并付春风一梦中”则写生死轮回,一切皆空,人应随遇而安。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深远。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把握。解答时,先要读懂全诗,然后根据选项的要求分析作答。“七佛命之为师,法王称之为子”,意思是:文殊菩萨被七佛尊为师傅,被如来佛称为学生(或子)。这一句中,“七佛”指的是佛教传说中的七位佛陀,分别是:燃灯古佛、光严古佛、宝相古佛、弥勒古佛、无量寿古佛、观世音菩萨、地藏古佛;“七佛”是佛教中的七位导师,他们分别是:燃灯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卢遮那佛
【注释】 净社庄长老:唐玄宗时,净社寺的住持慧明,以善讲经论、能言善辩而闻名。玄宗曾令其为道士设斋,他则称自己是僧人。玄宗命其为太子诵经,他竟说:“我本是和尚。”后被赐号“净社庄”。此诗即写他对玄宗的讽谏。赞:赞美。 “似真非真,似假非假”两句:比喻净社庄长老对玄宗的讽谏,虽似有理,但并不真实。 “遥遥描邈将来,双眉移在眼下”两句:描绘出他的形象,既像仙人又像凡人;既像神仙又像凡人。 “谁其为之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绍昙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咄者老和尚,可煞慈悲相。 - "咄者"是古代汉语中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 "老和尚"指的是年岁已高的僧人。 - "可煞"是夸张的说法,用在这里是为了强调和尚的慈悲心肠。 - "慈悲相"意味着这位老和尚充满了慈爱与怜悯之心。 2. 清影落人间,香名透天上。 -
杭州普圆庵请赞 花插不萌枝,衣披无缝袄。 百万人前辊绣毬,八十翁翁忘却老。 挨开千圣门,乾坤只把一毛吞。 拶透长安道,净秽不禁苕帚扫。 当年曾蹈须弥卢,而今觉见众山小。 布丹青,打之绕,猫儿洗面自道好。 注释: 1. 花插不萌枝:花朵插在枝条上不会枯萎。 2. 衣披无缝袄:衣服穿在身上没有破洞。 3. 百万人前辊绣毬:形容场面盛大,万人瞩目。 4. 八十翁翁忘却老
【注释】 去却一,拈得七。 拶破疑团,咄咄咄。 跳上天目山,据却狮子窟。 返掷有馀态,江湖声响出。 且喜吾家有此郎,赛过天下大禅佛。 注释: 去却一,拈得七。 (去,去掉;拈,拈取。) 拶破疑团,咄咄咄。 (拶,夹持、逼迫;咄咄,形容声音急促的样子;疑团,指禅宗中的疑惑。) 跳上天目山,据却狮子窟。 (天目山,位于今江苏境内;狮子窟,指佛教石窟。) 返掷有馀态,江湖声响出。 (返掷
注释: 九岩常住请赞:九岩,指的是九座山。这是在赞美九座山常住不散的气势。九岩常住,即九岩常在的意思,形容九岩山势高峻,常年屹立不动。 单丝作线,独掌打拍。:比喻九岩山势高峻如一根根细线交织成网,山峰如同一个个独立的手掌掌握着节奏。 改样画猫儿,令一般体格:这里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将九岩山的形状比作一只正在画画的猫,它改变了原来的样子(即“改样”),使原本普通的猫儿变得与众不同(即“一般体格”)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用了什么样的手法;然后仔细阅读选项,对照诗歌,一一辨析正误。本题要求分析诗句的意思和赏析。 “冲开碧落”,指冲破云霄,直达高空。“攧碎断崖”,形容山势陡绝。这两句是写诗人的雄心壮志。 “个般摽致”,指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其谁与偕”,指能与之同道者有几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然后结合诗歌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答。“我本无此相,硬画个模样。譬夫天台华顶峰,阴晴显晦几般状”: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根据注释“硬画个模样”可推知,这两句是说诗人自认为没有这样的相貌(形象),却硬要描画出来。而天台山华顶峰的云彩变化万千,有阴有晴,变幻不定
【解析】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佛光法师的真迹。首联点明“僧中英”,即在佛教界里,他是杰出的人物;“教中杰”则是指他在宗教领域里,也是杰出的人物。颔联两句写其书法风格,如天河翻腾,岩石裂开,花被风吹扫雨打,电影一样地散开,雷声尚未消失。颈联两句写其书法气势,如果遇到像五逆罪的人,那么他的书法将完全表现出来,可以彻底描绘出来,邈远得无法形容。尾联一句用典,写白云推出团团月,写出其书法之高超。
【注释】 灵照女赞:唐代诗人李白的《古朗月行》中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首诗是李白借咏天上之圆月来写人间之事。 抛世业:抛开世俗的名利和事业。蹈玄机:追随自然之道。 阿爷:父亲。 无藉赖:没有依靠。 女子更顽皮:指女儿娇纵任性。 贫而乐:贫穷但能快乐。 特故:特意。 沿街卖笊篱:把捕鱼用具沿街叫卖。笊篱,一种捕鱼工具,用竹条编成网状。 【赏析】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 颂古十四首,指《颂古集》中的第十四篇。 - 灵山结舌举花枝,指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以手指向空中的花枝微笑不语,以示领悟。这里比喻禅宗祖师的言教,后人难以完全领会。 - 迦叶难瞒展笑眉,指迦叶尊者的微笑,后人无法完全理解。这里比喻禅宗祖师的教诲,后人难以完全领会。 - 接响承虚到今日,指后世学人继承禅宗祖师的教诲,继续弘扬佛法
当堂据坐宝花床,真相从来本自黄。 百万参徒谁不见,何须重把紫金妆。 注释: 1. 当堂:在殿堂正中。据坐:盘腿坐下。宝花床:指宝座或高坐之位。真相:事物的真谛或本质。从来:历来如此。本自:本来就。黄:此处指佛性或本性。 2. 百万:形容众多,极言数量多。参徒:弟子。紫金妆:紫色的金饰妆扮,通常用来形容贵重华丽的装饰。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释师体的坐姿和其对佛教教义的理解
【注释】 右胁翻身:形容人突然转身。那堪便解舞三台:指在众人面前跳舞,使人难堪。做模打样:模仿他人的行为或动作。无端:没有根据地。臭口开:指议论别人的是非,多管闲事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咏物诗的名篇,也是一首讽刺诗。诗人运用比喻和反诘的手法,对那些“做模打样”、不顾事实真相,而只是一味地盲从他人行为的人进行嘲讽和讥评。全诗以咏物起兴,借“右胁翻身”、“三台”等物象
【注释】 1.鞭影:即鞭子的影子。非惟示阿难:不仅指示给阿难听。非惟,表示“不仅”。阿难(Ananda),佛经中人名,意译为“能知”,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之一,后成为佛教徒对佛陀的称呼。2.敲空:击打空旷的地方发出声响。孰知还:谁知道会回来。3.当时:指当初。4.未必:不一定。良马:优良的马。5.应妒清风起赤幡:理应嫉妒那些扬起红色旗帜的人。应,应该。妒,嫉妒。6.清风:这里比喻佛法。7.赤幡
释义:拨开太阳与月亮的面,仿佛看到了前三个及后三个。 病在膏肓重用艾灸,昏头昏脑的院主可不要惭愧。 注释:日面,指太阳;月面,指月亮。前三个及后三个,形容日月同辉。膏肓,心尖脂肪下三寸的地方,是心脏和膈膜之间的部位,此处比喻病情深重。艾,一种药物。昏头昏脑的院主,指糊涂不明事理之人。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对日月进行了描绘,将日月比作人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其美丽动人的形象
望见毗耶彼上人,十中有九丧精魂。 只消一个浑仑石,打破群贤不二门。 诗句释义 1. “望见毗耶彼上人”:这一句描述了一个景象,可能是在远处看到某个高僧或上人。 2. “十中有九丧精魂”:这句话意味着在众多这样的人中,有十分之九的人精神恍惚、心神不宁。 3. “只消一个浑仑石”:这里提到的“浑仑石”可能是指某样具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或者是一种象征物。 4. “打破群贤不二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