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笛起寒洲,传声到暝楼。
吹人元不怨,听者自生愁。
万里家何所,三年戍未休。
此时霜月下,白却少年头。

《塞笛》

孤笛起寒洲,传声到暝楼。吹人元不怨,听者自生愁。万里家何所,三年戍未休。此时霜月下,白却少年头。

译文:
寂静的荒洲响起了孤独的笛声,它的哀鸣声穿过暮色沉沉的楼阁传到远方。吹笛的人并无怨言,而聆听者却因此心生忧愁。不知身在何处的万里之遥的家园,连续三年都未能回家探望。在这寒冷的月下,白发悄然爬上了少年的双鬓。

注释:

  • 孤笛:指独自吹奏的笛子,发出的声音显得格外凄凉。
  • 寒洲:荒凉的陆地或边远之地,这里形容笛声的空旷和凄凉。
  • 传声到暝楼:形容笛声穿越重重阻隔,最终传入远处的楼阁中。
  • 吹人元不怨:吹笛的人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孤独而感到怨恨。
  • 听者自生愁:听笛之人因笛声而心生忧愁,可能是因为思念家乡、亲人等。
  • 万里家何所:离家万里,不知何方是家。
  • 三年戍未休:连续三年都在边疆守卫,没有机会回家。
  • 霜月下:描述夜晚的景色,带有清冷和凄凉的色彩。
  • 白却少年头:岁月流逝,白发悄然爬上了年轻人的发丝,象征着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

赏析:
此诗通过描绘一幅寂静的边疆夜景,借由孤笛的哀鸣,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戍边生涯的无奈与感慨。首句“孤笛起寒洲”以孤笛起兴,勾勒出边疆的苍凉景象;第二句“传声到暝楼”,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场景,笛声穿透夜色,传到了遥远的楼阁之中。这种声音的传播,不仅仅是物理上的传递,更是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的交流。

诗歌的情感层次非常丰富。诗人从笛声引发的共鸣出发,逐渐转入对自身境遇的反思。第三句“吹人元不怨”,表现了吹笛人的超然态度,尽管自己身处荒凉之地,内心却无怨言,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质困境的精神境界。第四句“听者自生愁”,则是对前一句的回应和深化,笛声不仅让听者产生了愁绪,也让诗人自己陷入了沉思,思考人生的意义、时间和生命的价值。

最后两句“万里家何所,三年戍未休”,进一步扩展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遥远家乡的牵挂以及长期戍边的艰辛。而“此时霜月下,白却少年头”,既是对当前景象的描述,也暗含了对未来的忧虑。诗人用“少年头”来形容时间的流逝,意味着年轻不再,青春易逝,反映了一种对生命流逝的无奈和哀伤。整首诗通过对孤笛声的描写,展现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是一首充满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