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外竹珊珊,空房住一间。
无人曾到此,老子有馀闲。
土蚀铜壶缺,苔滋粉壁斑。
于焉自成乐,遮莫笑痴顽。
【注释】
竹居:以竹为屋的居所。檐外竹珊珊,空房住一间。形容竹屋的静谧。竹珊珊,竹林摇曳之貌。
无人曾到此,老子有馀闲。没有人曾经来过这里,老子很悠闲。老子,指老子对,即李耳,字伯阳,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的创立者。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战争和暴力。他主张“少私寡欲”,与民休息,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一个大国家像烹调一条小鱼一样容易。他提倡清静无为,强调“无为而治”。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就像水一样,水的品性就是有利于万物生长而不与它们发生冲突,它总是流到最低的地方去,所以接近于道的境界。老子的这种思想,对后来儒家、墨家等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的思想也渗透到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老子的“无为”观念,被后世道家发展成一整套哲学体系;他提出的一些命题,诸如“反者道之动”、“大直若屈”等等,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老子的思想也影响了中国哲学史上许多重要人物,如庄子、荀子、韩非、王充、王弼、范缜、刘禹锡、王安石、苏轼等。老子的“无为”观点,被后世道家发展成一整套哲学体系。
土蚀铜壶缺,苔滋粉壁斑。铜壶,指铜制的茶壶、酒壶或盛器等,用铜制器具盛放物品时,时间长了铜器表面会出现一层绿锈,这层绿锈叫铜锈,也叫铜垢。铜壶缺,铜壶因年代久远而出现的裂痕或缺口。
于焉自成乐,遮莫笑痴顽。在这里自己找到了乐趣,不要笑话愚蠢的人了。于焉自成乐,在这里自己找到快乐,不要笑话愚蠢的人了。
【赏析】
这首七绝诗描绘了一个幽深宁静的竹林居所,表达了诗人远离尘嚣、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全诗共四句,每一句都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情感。首句“檐外竹珊珊”,描写了竹屋外的景色,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第二句“空房住一间”,描绘了空寂的居所。第三句“无人曾到此”,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厌倦,他渴望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远离尘嚣。第四句“老子有馀闲”,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满足和愉悦。
最后两句“土蚀铜壶缺,苔滋粉壁斑”,则是对前文的深化。铜壶因年代久远而出现的裂痕或缺口,粉壁上长满了青苔,这些细节描绘出了诗人生活的场景。然而,诗人却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这是何等的豁达和自在!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明快,意境优美清新,给人以心灵的触动和震撼。诗人通过竹屋、铜壶、苔藓等自然景物,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诗意生活。同时,这首诗也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