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青松若个栽,僧门祇向树边开。
月明定有仙人过,露滴频闻野鹤回。
千岁老根成虎魄,几寻枯干裹莓苔。
住来自得清虚味,不管流光白发催。

松屋

试问青松若个栽,僧门祇向树边开。

月明定有仙人过,露滴频闻野鹤回。

千岁老根成虎魄,几寻枯干裹莓苔。

住来自得清虚味,不管流光白发催。

注释:

  1. 试问青松若个栽:试探地问青松是怎么弄出来的?
  2. 僧门祇向树边开:寺庙的门只朝向树林的方向打开。
  3. 月明定有仙人过:月光明亮的时候一定有仙人经过。
  4. 千岁老根成虎魄:千年的老根就像老虎的骨头一样坚硬。
  5. 几寻枯干裹莓苔:寻找枯干中的草和苔藓。
  6. 住来自得清虚味:住在这个地方自然能体会到清幽虚无的境界。
  7. 不管流光白发催:不去理会时间的流逝,白发也不会催促。
    赏析:
    这首诗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画,诗人以青松、仙人、老根、野鹤等元素,描绘出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画面。
    首句“试问青松若个栽”,诗人试探性地询问青松是怎样栽植出来的,这种问话方式使得读者感到一种新奇和好奇,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次句“僧门祇向树边开”,寺庙的门只有朝向树林的方向打开,这样的描写既表现了寺庙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无间。
    第三句“月明定有仙人过”,在月光明亮的夜晚,仙人一定会经过,这样的想象增添了诗的神秘色彩,也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追求和向往。
    第四句“千岁老根成虎魄”,描述了千年的老树根像老虎一样的坚硬,这是对大自然力量的一种赞美,同时也是诗人对于生命顽强的肯定。
    第五句“几寻枯干裹莓苔”,寻找枯干的草和苔藓,这样的细节描写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
    第六句“住来自得清虚味”,住在这个地方就能体会到清幽虚无的境界,这里的“自得”二字,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态度。
    最后一句“不管流光白发催”,“不管流光白发催”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淡然,他不在意白发的催促,而是选择在自然中找到心灵的寄托和归宿。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