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金华水作程,扁舟定是过严陵。
高山蔽日寒多雾,浅濑通潮夜不冰。
汉代丝风应自咏,故乡三洞与谁登。
拟从别后题书寄,又怕征鸿未可冯。

【注】此诗作于乾符五年(878)冬,作者时在江西鄱阳湖。

送人归金华

此去金华水作程,扁舟定是过严陵。

高山蔽日寒多雾,浅濑通潮夜不冰。

注释:

此去金华水作程,扁舟定是过严陵。

高山蔽日寒多雾,浅濑通潮夜不冰。

译文:

此去金华的水路作为行程,扁舟肯定经过严陵。

高山遮蔽了太阳,天气寒冷多雾。

浅水中的河滩水流畅通,夜晚也不结冰。

赏析:

首句“此去金华水作程”点明诗人送别的地点是在金华,金华地处浙江中部、金衢盆地中西部。次句“扁舟定是过严陵”交代送别的对象是友人,并说明朋友乘舟要经严陵渡口。“严陵”,即古严子陵钓台,故址在今浙江桐庐县西南。严子陵与汉光武帝刘秀有一段故事。东汉末年,严君平在四川郫县卖卜为生,后因不满朝政腐败而隐居富春大源山。刘秀称帝后,曾派人请他出山辅佐自己。严子陵不愿屈就,就带着渔竿、丝履和琴等物,乘着扁舟从四川出发,到富春大源山隐居起来。这里以严子陵的事迹来暗含题意,既表明送别的地方是严陵渡口,又暗示送别的朋友是一位有名望的人物。第三句“高山蔽日寒多雾,浅濑通潮夜不冰”,描写金华一带的自然风光。“高山”,指金华的天马山、仙霞山等;“蔽日”,形容山峰高耸入云;“寒多雾”,写山上云雾缭绕,使人感到山寒气冷;“浅濑”,指小河流,“通潮”,指水涨,“夜不冰”;“夜不冰”与前句的“寒多雾”相对应,都写出了金华一带冬天的气候特点。第四句“汉代丝风应自咏,故乡三洞与谁登”,写金华的特产——丝。金华产的蚕丝质地优良,历来闻名。诗人用“应自咏”来形容金华的丝绸声价之高。“故乡三洞”,指金华的玉山三洞。玉山,又称玉笥山,在金华市区北。相传黄帝曾在此炼丹成仙而去,故名。“三洞”,指玉山的三个山洞。“与谁登”,意思是说金华的特产应该自夸,但不知谁能赏识。这一句与前面写金华自然风光的句子相呼应,表现了对金华的深厚感情,也流露出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最后两句“拟从别后题书寄,又怕征鸿未可冯”,写送别的情景和心情。“拟从别后题书寄”,是诗人想趁送别的时候给友人留下自己的赠言。“征鸿”,指远行的雁鸟,这里借指诗人自己。“冯”,同“凭”,这里是凭借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诗人想趁送别的时候留赠友人几句诗,但又担心那远行的征鸿无法到达朋友那里。这一句与上文“汉家旧史应无记”,意思相近,也是诗人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心情。全诗紧扣题目,把离别之情写得委婉动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