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村逢老叟,事事皆天真。
发白不记岁,鸟鸣知是春。
耕桑了衣食,儿女俱和循。
日暮野中归,荷锄仍带薪。
见人但恭敬,尘满头上巾。
未尝识都邑,岂闻有君臣。
我疑百世下,犹有羲皇民。
【注释】
西村:指作者居住或活动的乡村。
逢老叟:遇见一位老人。逢,遇见。
发白:指头发花白。不记:不记得。岁:年头。
鸟鸣:鸟儿的鸣叫。春:春天。
耕桑:耕种桑田。了:完了,尽了。衣食:生活用品和食物。
儿女:子女。俱:都。和循:和谐地遵循着规矩。
日暮:太阳落山时。野中:野外。
荷(hè)锄:扛着锄头。带薪:带着柴火。
见人但恭敬:见到人只是恭敬地打招呼。
尘满头上巾:头上的帽子沾满了灰尘。
不识:不认识。都邑:都城,城市。岂:岂止、难道。
疑百世下:怀疑在百代之后。犹:仍然。有:存在。羲皇:传说中的伏羲氏,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上古三皇之一,相传他教民结网渔猎、制作琴瑟等,并发明了八卦,被尊为华夏文明的始祖。
【译文】
我住在乡村里,偶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一生简朴无求,对年头月尾毫无记念,只知道鸟儿的啼叫声就知道春天来临了。
他种桑养蚕,耕田种地,生活十分简朴,子女们也都遵循着传统规矩,和睦相处。
夕阳西下的时候,他在田野中回家,还扛着一把锄头,头上戴着草帽,身上背着一捆柴火。
他见到人只是恭敬地打招呼,头上的帽子上满是灰尘。
他不认识城市,也从没有听说过君臣之礼,但我却怀疑在他百世之后,还会有像尧舜那样的百姓。
【赏析】
此诗以“西村老叟”为题,写一位老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行为,通过对比突出其朴素无华、安于田园的淡泊情怀。全诗语言平实自然,风格朴实无华,充满了一种宁静安详的生活气息。
首联“西村逢老叟,事事皆天真”。开篇就点出“西村”,交代了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接着描写这位老人“事事皆天真”,表现出他纯真质朴、不图名利的性格特征。这里的“天真”指的是他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与世俗之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颔联“发白不记岁,鸟鸣知是春”。进一步描绘这位老叟的形象。诗人用“发白”形容他的年纪已经很大,而“鸟鸣”则暗示了春天的到来。这里既展现了老人的外貌特征,又烘托出了他所生活的自然环境。
颈联“耕桑了衣食,儿女俱和循”。这两句进一步展示了老人的生活状态。他从事农耕桑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子女们也都遵循着传统的规矩,和睦相处。这里的“了”字和“俱和循”分别强调了老人的辛勤劳作以及子女的孝顺品质。
尾联“日暮野中归,荷锄仍带薪”。这是描述老叟一天结束劳作回到家的情景。夕阳西下的时候,他扛着一把锄头,头上戴着草帽,身上背着一捆柴火回家。这里的“荷锄”和“仍带薪”分别形象地描绘了老叟勤劳朴实的品行。
最后两句“见人但恭敬,尘满头上巾”。这两句是诗人对老叟的观察和感受。当他见到人只是恭敬地打招呼,头上的帽子上满是灰尘。这里的“尘满”既反映了老叟的谦卑态度,也展现了他与世隔绝、远离繁华的生活状态。
这首诗以其真实、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位老叟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他不图名利、安于田园的淡泊情怀。同时,通过对老叟的刻画,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简单生活和自然和谐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