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初结发时,志气凌苍昊。
飘然去园庐,名山纵幽讨。
流光暗相催,于今已衰老。
满眼皆少年,谁堪写怀抱。
潜踪寂寞滨,萧飒同霜草。
谓可安馀龄,异俗惊我倒。
颇解空王宗,怀之以为宝。
世故等浮尘,弃置勿复道。
【注释】
- 惟初:诗篇的开头。
- 结发时:年轻时。
- 志气凌苍昊(lìng):志向远大,意气飞扬,直冲青天。
- 飘然去园庐:飘然,超脱世俗的样子;园庐,指家宅。离开家园,超脱世俗。
- 名山纵幽讨:名山,指有名的山峦;幽讨,深入地探索。
- 流光暗相催:流光,指光阴、时光;暗相催,暗地里催促着。
- 于今已衰老:于今,到现在;衰老,年老体衰。
- 满眼皆少年:满眼,到处都是;少年,年轻有为的人。
- 谁堪写怀抱:谁,哪个。堪,能够;写怀抱,倾诉衷肠。
- 潜踪寂寞滨:潜踪,隐居踪迹;寂寞,孤独。滨,水边或河岸。
- 萧飒同霜草:萧飒,形容草木萧条的样子;同,和;霜草,因霜而变黄的草木。
- 谓可安馀龄:谓,认为;可,可以;安,使安定;余龄,剩余的年华。
- 异俗惊我倒:异俗,不同的风俗;惊我倒,使我震惊。
- 颇解空王宗:颇,稍微;空王,佛教名词,指释迦牟尼佛;宗,信仰。
- 怀之以为宝:怀,怀念;之,代词,指上述诸事;以为宝,视为珍宝,比喻珍视、珍藏。
- 世故等浮尘:世故,世事变迁;等,等于;浮尘,随风飘荡的尘埃。
- 弃置勿复道:弃置,抛弃;勿复道,不要再说。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隐逸情怀的作品。诗人以“惟初”二字点明题旨。“惟初”,是说从年轻时就立志要像古代圣贤那样,不追求名利,远离世俗,过着一种清静无为的生活。《古诗十九首》中多有这样的作品,如《今日良宴会》、《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驱车上东门》等。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篇。
“惟初结发时,志气凌苍昊。”诗人回忆自己的早年志向,说在年轻时就立志要像古代圣贤那样,不追求名利,远离世俗,过着一种清静无为的生活。“结发时”是指刚成年的时候,那时的青年怀着雄心壮志,立志要建功立业。“志气凌苍昊”则是说这种志向高远,气概豪迈,直冲青天。这两句诗既表达了作者年轻时的壮志豪情,又透露出他那种超尘脱俗的隐逸情怀。
“飘然去园庐,名山纵幽讨。”诗人离开了家宅,到名山大川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慰藉。这里的“园庐”是指家宅,也就是家乡。“名山纵幽讨”中的“纵幽讨”,意思是说到处漫游,深入探寻。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也表现了他追求精神自由和解脱世俗束缚的志向。
“流光暗相催,于今已衰老。”岁月如流水般匆匆流逝,不知不觉间已到了年老体衰的地步。这两句诗既是对人生短暂无常的一种感慨,也是对自己不能如愿以偿的隐逸生活的无奈和遗憾。
“满眼皆少年,谁堪写怀抱。”眼前都是年轻人的身影,自己又有什么资格来倾诉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呢?这里既有对青春逝去的感叹,也有对自己年老体衰的悲叹。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的孤独无助。
“潜踪寂寞滨,萧飒同霜草。”诗人选择在偏僻的地方隐居,过着寂寞的生活。这里的“萧飒”形容草木萧条的样子,与“寂寞”相呼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孤独无依的处境。“霜草”则是指那些在秋霜中枯萎的草木。这两句诗既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的环境,也表达了他那种孤寂、凄凉的心情。
“谓可安馀龄,异俗惊我倒。”诗人认为自己的这种隐逸生活能够使他安稳度过剩下的岁月,但不同习俗的人们却对此表示惊异,甚至有些震惊。这里既有对诗人隐逸行为的肯定,也有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反思和质疑。
“颇解空王宗,怀之以为宝。”诗人虽然对自己的这种生活方式有所反思,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选择,并将它视为珍宝。这里的“空王宗”指的是佛教中的空王菩萨,是佛教信仰中的一位重要人物。诗人通过将自己的生活方式看作是珍宝,表达了他对宗教信仰的依赖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诗人隐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追求精神自由、解脱世俗束缚的志向和情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气和人们对于隐逸生活的看法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