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山村人,自得山村趣。
唯与渔樵狎,绝无轩冕慕。
高情寄云松,至乐在霜芋。
长吟招隐诗,更作闲居赋。
出处均一静,旷达遗万虑。
犹嫌车马喧,肯受尘土污。
白驹志虽洁,玄豹斑已露。
只恐鹤书来,夺我良朋去。
【注释】
仇近仁:作者的朋友,字近仁。仇氏兄弟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山村:指山中村落。自得:自己感到愉快、自在。轩冕(xuānmiǎn):官帽和车乘。轩,通“轩”,指高车;冕,通“冕”,指礼帽。
云松:指松树,常青不老。霜芋:指芋头,一种蔬菜。长吟招隐诗:即《招隐士》。闲居赋:即《归去来辞》,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后写的一篇辞赋。出处:指仕途进退。均一静:指隐居生活。旷达:心胸宽广。遗万虑:把一切世俗之念都忘掉了。
白驹:指马,这里借指作者的马。玄豹斑已露:用晋代王献之典故。王献之爱马名白駼(biāo),因爱其洁白无瑕,故以“素”(纯白)名之。王献之为桓温司马时,因事被免,桓温命人牵马出城,马见车马众多,便奋蹄而走,王献之追出,马已远行。后来桓温欲召他回府任司马,王献之又骑马逃走。桓温闻知此事,感叹地说:“素可与斗,宁可与校?”王献之因此得到“白駼”之名。此处比喻自己的志趣高尚超俗。
【赏析】
此诗作于公元842年,仇近仁应征入朝为翰林学士,作者作此诗赠别。全诗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和追求自由、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
“我爱山村人,自得山村趣。”这两句写对山村生活的向往之情。“自得”二字道出了诗人的心声,也点明了诗人对山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唯与渔樵狎,绝无轩冕慕。”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山村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与渔樵为伍,远离官场尘嚣,诗人觉得这是最快乐的事情。
“高情寄云松,至乐在霜芋。”这两句写诗人对山林生活的感慨。高山上松树常青,不受世俗污染,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操。而山野中的芋头,虽经霜打,却依然甘美,象征着诗人在山林生活中找到的乐趣。
“长吟招隐诗,更作闲居赋。”这两句写诗人创作诗歌的情景。诗人一边吟诵着招隐诗,一边构思着闲居赋,表达了他渴望隐居山林的愿望。
“出处均一静,旷达遗万虑。”这两句写诗人对人生的看法。无论是在朝廷还是隐逸山林,他都保持着一颗宁静的心态,将一切都抛诸脑后,表现出他的旷达胸怀。
“犹嫌车马喧,肯受尘土污。”这两句写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反感。尽管他并不嫌弃世俗生活的繁华喧嚣,但他宁愿选择隐居山林,远离尘世的纷扰。
“白驹志虽洁,玄豹斑已露。”这两句写诗人对自己命运的看法。虽然他的志向纯洁如白驹,但世事变迁,他的才华和美貌都已被世人所熟知,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保持清白。
“只恐鹤书来,夺我良朋去。”这两句写诗人对友情的珍惜。他担心有一天会收到书信,那是来自远方的友人邀请他去京城做官的,那时他将不得不离开这片熟悉的山水。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世俗生活的不屑一顾。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生活态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文化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