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觉明净,元无所觉。
如鄱阳湖,秋波不作。
亦若匡庐,云平月壑。
笠顶西风闲去来,拄杖头边空索索,打碎灵龟壳。
【解析】
元觉,即元觉禅师,是唐代著名高僧。这首诗是其《偈颂》中的一首,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共三十二个字。第一、二句,“妙觉明净,元无所觉。”大意为:佛性本明净,本来无杂念。这是说,人的本性本来是清净明净的,没有一点杂念。第二、三句,“如鄱阳湖,秋波不作。”大意为:像秋天的鄱阳湖,水面不泛起一丝波澜。这是说,人的本性本来是清净明净的,不会因外物而动起杂念来。第四、五句,“亦若匡庐,云平月壑。”大意为:就像庐山一样,云雾平静,月亮在壑谷中皎洁。这是说,人的本性本来是清净明净的,不会因外物而动起杂念来。第五、六句,“笠顶西风闲去来,拄杖头边空索索,打碎灵龟壳。”大意为:头顶上被风吹着帽子东摇西摆,拄杖头旁空空荡荡。这是说,人要不被外物的扰动所动起杂念来,必须做到心如止水。
【答案】
译文:佛性本明净,本来无杂念。像秋天的鄱阳湖,水面不泛起一丝波澜。也像庐山一样,云雾平静。月亮在壑谷中皎洁。头顶
上被风吹着帽子东摇西摆,拄杖头旁空空荡荡。人要不被外物的扰动所动起杂念来,必须做到心如止水。赏析:“元”指本然、本来。本然、
本来,是佛教的基本命题之一。它要求人们从认识论的高度,对一切事物进行审视,对一切现象进行透视,从而达到悟道之境。禅宗
大师们对此有深刻的理解与体悟,他们以“无”来解释佛性,认为“无”才是“有”,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属性。“无”,不是绝对的
虚空,也不是虚无缥缈的空幻。它是真实存在的,是一种至真至极的“有”。这种“无”,就是佛性或本性。本诗首句“妙觉明净”,就
是说佛性本明净,本来无杂念。这是说,人的本性本来是清净明净的,没有一点杂念。这是禅宗“无”的解释。次句“如鄱阳湖”,用
比喻手法说明人的本性本来就是清净明净的。第三句“秋波不作”,也是说明人的本性本来就是清净明净的。这是说,人的本性本来
是清净明净的,不会因外界事物的干扰而产生杂念。这是禅宗对“有无”、“虚实”问题的解答方法。第四句“亦若匡庐”,“亦若
庐山”,是用类比手法说明人的本性本来就是清净明净的,不会因外界事物的干扰而产生杂念。这也是对禅宗“无”的解释。第五、六句
,“笠顶西风闲去来,拄杖头边空索索,打碎灵龟壳。”“笠顶西风”是写僧人头上顶着一把笠帽行走在风中的情态;“拄杖头边”是写僧人
拄着拐杖行走的情形;“空索索”是写僧人行走时的动作;“打碎灵龟壳”是说僧人行走时不小心把乌龟壳摔破了,这都表现了
僧人行走时的轻松、自在。这些内容都是对禅宗“无”的进一步解释。最后一句“空”,是禅宗“无”的最高境界,是禅宗追求的最高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