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啼血满花枝,底事匆匆苦劝归。
归到故乡还似客,村村绿暗与红稀。
【注释】
杜鹃啼血:形容杜鹃鸟声如血泣。
底事:为何,什么事。
匆匆:匆忙。
归到:回到家。
还似客:好像客人一样。
村村绿暗与红稀:指春天时节,村村处处都是绿树和红花。
【赏析】
这首偈颂诗写诗人在异乡的所见所感。首句“鹃啼”二字,渲染出一片凄凉哀伤的气氛;次句“苦劝归”,表现了诗人急于要回家的心情。后两句写故乡之景,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全诗情感深沉,意境凄清,富有诗意。
杜鹃啼血满花枝,底事匆匆苦劝归。
归到故乡还似客,村村绿暗与红稀。
【注释】
杜鹃啼血:形容杜鹃鸟声如血泣。
底事:为何,什么事。
匆匆:匆忙。
归到:回到家。
还似客:好像客人一样。
村村绿暗与红稀:指春天时节,村村处处都是绿树和红花。
【赏析】
这首偈颂诗写诗人在异乡的所见所感。首句“鹃啼”二字,渲染出一片凄凉哀伤的气氛;次句“苦劝归”,表现了诗人急于要回家的心情。后两句写故乡之景,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全诗情感深沉,意境凄清,富有诗意。
智坦西堂请 - 智坦:智慧坦荡。 - 西堂:西方的房间,此处借指智者的居所。 - 请:邀请。 译文: 在智者的西堂里,我们被邀请去聆听大智的洞明之语。 注释: - 智坦:智慧坦荡,形容智慧广博且心胸开阔。 - 西堂:古代书房或学者居住的地方,此处指代一个充满智慧的空间。 - 请:请求、邀请。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场景,展现了邀请者的智慧和诚意。他们选择在大智的西堂里举行宴会
【注释】: 妙觉圆明,离诸闻见。 妙觉圆明,佛家用语,指佛陀的智慧和觉悟。离诸闻见,指脱离世俗的纷扰和杂念。 才涉安排,云遮日面。 才涉安排,指刚刚接触到事物。云遮日面,比喻事情复杂,不易处理。 若言即此是山僧,三尺竹篦如掣电,好好看方便。 若言即此是山僧,指如果认为我就是山中僧人的话。三尺竹篦如掣电,形容竹子篦子锋利无比,像闪电一样。好好看方便,意为要善于观察事物的实质,抓住要害。 【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深邃,充满了哲理和禅意。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啸岩居士:这是一首诗的作者自指,暗示了诗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内在联系。 2. 湖山影里,水月光中: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山在水中,水在月中,展现了一种宁静和谐的自然景观。 3. 似我非我:这表达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诗人通过这种境界来达到一种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4. 朦朦胧胧:形容景象的模糊不清,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5.
诗句解读 昭如长老请:昭示如长老般尊贵。 海印发光,昭然如日:大海中显现出光芒,如同太阳一样明亮。这里用“海印”来比喻佛法的普照和深远。 曾对大元圣主,默说不二法门:曾经在对大元圣主(指释迦牟尼佛)的默念中,讲述了不二法门。这里的“不二法门”指的是佛教中的“无二法门”,即直接了当、不假思索的理解或修行方法。 默而说,说而默:沉默时讲述,讲述时又保持沉默
【注】:这首诗出自《祖堂集》中的《雪峰义存禅师》。 译文: 初禅的人穿着皇赐的袈裟,名声却在江湖中流传。 突然之间,对面出现了他,与先前的相像完全不同。 洁白的眉毛下颔生出来,仔细看去竟有一丈多长,也是按照模子画出来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雪峰义存禅师的形象。诗人以“初禅”为引子,描述了他身披皇赐的袈裟,但名声却传遍江湖的情景。接着,诗人通过对比,突显出雪峰义存禅师的与众不同。他的眉毛白而长
【注释】 观音:佛教中指观世音菩萨。以耳返观:用耳朵去反听,即反听于内耳。夜涛传别谷之声:夜间听到大海的波涛声传到别山(地名)的山谷中。甘露散垂杨之碧:佛经说,天帝释常散甘露于世间,故云“甘露”。垂杨:杨柳。碧:绿。所返既忘:所返,指返照于外耳;既忘,则无外听之意。观听亦寂:观和听都静默了。夫是之谓救苦慈悲愿力:这就是观音菩萨的救苦大慈大悲愿力。 【赏析】
【注释】 布袋赞:佛教用语,指弥勒菩萨。 一笑生春风:形容笑容满面如春风般温暖。 双瞳湛秋水:形容眼神清澈如同秋天的水波。 日月拄杖头:比喻菩萨像手持的拐杖,象征光明和希望。 乾坤布袋里:比喻宇宙万物都在菩萨的胸怀之中。 弥勒忽然下生:指弥勒佛从天上来降世。 何处寻你:意为在哪里都能找到他。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布袋和尚的偈语诗。布袋和尚(1054-1128),名怀琏,俗姓周,法号正觉
【注释】 巍巍堂堂:高大威武的样子。 炜炜煌煌:光辉灿烂的样子。 佩小释迦悬记,身穿御赐衣黄:指德富藏主的服饰,是小释迦佛的画像挂在腰间,穿着皇帝赐给的衣服,颜色是黄色。 人言有德可富:人们都说一个有德行的人就可以变得富裕。 自羞伎俩寻常:自己感到惭愧,因为自己的手段平常。 萧萧两鬓风霜:形容年老的样子,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了。 【译文】 高大威武,光华耀眼, 佩戴着小小的释迦佛像,
【注释】 朝阳赞:古代称颂太阳的诗歌。 破骨董:破碎的玉石,这里指破碎的瓦片。 补一孔了又一孔:用修补过的瓦片。 三竿:日影斜射地面,阳光在地面上形成的阴影长度为三竿之长。 何止七斤重:不止是七斤重的。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屋漏的五言绝句,作者通过观察,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屋漏的情景。 首句以“离离披披”写出了屋漏的情景,屋漏时屋瓦破碎,瓦片纷纷落下,犹如破布碎布,一片零乱,给人一种凄凉、悲苦的美感
【注释】 原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即“曹洞宗”。侍者:僧人。上大:指佛教中高僧。今:如今。雪岩:指雪窦寺。礼:礼节、仪式。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禅语诗。作者通过禅宗的典故来说明虚名与实利的对立关系。首句“原妙侍者请”表明了诗人对“上大今已无人”、“雪岩可知礼也”的质疑。第二句“虚名塞破乾坤,分付原妙侍者”,指出了虚名的实质,并进一步将虚名交给了原妙侍者去执行。全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四字一句的格式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二十 两岸夭桃花欲燃,一丝风动钓鱼船。 莫言世上无仙客,须信壶中别有天。 诗句解读 1. “两岸夭桃花欲燃”:描绘了两岸桃花盛开的景象,色彩斑斓,仿佛燃烧一般,给人一种春天的气息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2. “一丝风动钓鱼船”:描述微风吹动钓鱼船的场景,暗示着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 3. “莫言世上无仙客”
【注释】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其十九:即《偈颂一百九十首》之第十九首。此诗的大意是:丁、于二人,见识不凡,他们能从三方面看问题,因而能够扭转乾坤,使天地颠倒。 【赏析】 这是一首颂赞人有高见卓识、具有非凡才能的诗句。 “丁、于二人”,指唐代诗人王维和白居易。 “见三下三”,指丁、于二人对事物的看法不同于一般人。常人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而丁、于却从多方面观察,看到了事物的本质,所以能“见三下三”。
【注释】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十八: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作者在秋夜独坐时对人生无常、世事沧桑的感慨。 1. 秋风萧萧:形容秋风凄凉,萧瑟的声音。 2. 夜雨飘飘:形容夜晚的雨点细密而轻盈。 3. 孤峰绝顶:指山峰的最高处,通常用于比喻高处或顶点。 4. 寂寥:寂寞,冷清。 5. 旷劫前头时节:指未来的时间或未来的阶段。 6. 看来不异今朝:表示现在和过去没有什么不同
【注释】 落花:指春天的落花。三月雨:指春季的雨水,这里指暮春时节。残梦:指春夜梦中的情景。五更钟:指清晨打更的人敲钟报时。声色:指音乐、色彩等。玄关:指禅宗的入门处。又一重:指重重的门扉。 【赏析】 这首《偈颂一百二十三首》的第二十二首。全诗写景抒情,情景交融。首句“落花三月雨”,是说在暮春风雨中飘零的落花,像细密而轻柔的针线,将大地绣成了一幅锦绣画图。次句“残梦五更钟”,是在晨曦初露之时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一心三观,一句三玄。 曾无彼此,休分教禅。 回途复妙也,枯木岩前差路。 穷渊极流兮,海底红尘亘天。 注释如下: - 一心三观:指一心可以观照万物,即禅宗中所说的“观心”。 - 一句三玄:指一句话可以包含三种玄学思想,即禅宗中的三玄门。 - 曾无彼此:指没有主客之分。 - 休分教禅:指不要被禅宗所迷惑。 - 回途复妙也:指回到本源,返璞归真。 - 枯木岩前差路
注释:整日里窗户敞开,坐在窗前显得十分寂寥。岩前的竹子刚刚抽出嫩芽,几乎与竹竿一般高。 忽然间,一只鸟儿突然飞起,藤花纷纷落下。涧边的瀑布发出阵阵轰鸣声,声音穿过石桥。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诗人内心的感受。首句"竟日窗开坐寂寥",诗人整日里窗户敞开,坐在窗前显得十分寂寥。这种孤独的感觉可能源于诗人内心的空虚或者对外界的冷漠。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