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不如见面,见面不如闻名。
三十年不识个一字,元来却是枚丁。
【释义】:听说不如看见,看见不如听见。三十年不识字,原来是个文盲。
【译文】:听说不如看见,我看见过你,却没听说过你;三十年不识字,原来是个文盲。
【赏析】:此诗表达了一种对知识与智慧的珍视,同时也反映了对知识和智慧的渴求之情。诗人通过对比听说和看见两种方式来传达这种情感,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智慧的尊重。
闻名不如见面,见面不如闻名。
三十年不识个一字,元来却是枚丁。
【释义】:听说不如看见,看见不如听见。三十年不识字,原来是个文盲。
【译文】:听说不如看见,我看见过你,却没听说过你;三十年不识字,原来是个文盲。
【赏析】:此诗表达了一种对知识与智慧的珍视,同时也反映了对知识和智慧的渴求之情。诗人通过对比听说和看见两种方式来传达这种情感,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智慧的尊重。
智坦西堂请 - 智坦:智慧坦荡。 - 西堂:西方的房间,此处借指智者的居所。 - 请:邀请。 译文: 在智者的西堂里,我们被邀请去聆听大智的洞明之语。 注释: - 智坦:智慧坦荡,形容智慧广博且心胸开阔。 - 西堂:古代书房或学者居住的地方,此处指代一个充满智慧的空间。 - 请:请求、邀请。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场景,展现了邀请者的智慧和诚意。他们选择在大智的西堂里举行宴会
【注释】: 妙觉圆明,离诸闻见。 妙觉圆明,佛家用语,指佛陀的智慧和觉悟。离诸闻见,指脱离世俗的纷扰和杂念。 才涉安排,云遮日面。 才涉安排,指刚刚接触到事物。云遮日面,比喻事情复杂,不易处理。 若言即此是山僧,三尺竹篦如掣电,好好看方便。 若言即此是山僧,指如果认为我就是山中僧人的话。三尺竹篦如掣电,形容竹子篦子锋利无比,像闪电一样。好好看方便,意为要善于观察事物的实质,抓住要害。 【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深邃,充满了哲理和禅意。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啸岩居士:这是一首诗的作者自指,暗示了诗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内在联系。 2. 湖山影里,水月光中: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山在水中,水在月中,展现了一种宁静和谐的自然景观。 3. 似我非我:这表达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诗人通过这种境界来达到一种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4. 朦朦胧胧:形容景象的模糊不清,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5.
诗句解读 昭如长老请:昭示如长老般尊贵。 海印发光,昭然如日:大海中显现出光芒,如同太阳一样明亮。这里用“海印”来比喻佛法的普照和深远。 曾对大元圣主,默说不二法门:曾经在对大元圣主(指释迦牟尼佛)的默念中,讲述了不二法门。这里的“不二法门”指的是佛教中的“无二法门”,即直接了当、不假思索的理解或修行方法。 默而说,说而默:沉默时讲述,讲述时又保持沉默
【注】:这首诗出自《祖堂集》中的《雪峰义存禅师》。 译文: 初禅的人穿着皇赐的袈裟,名声却在江湖中流传。 突然之间,对面出现了他,与先前的相像完全不同。 洁白的眉毛下颔生出来,仔细看去竟有一丈多长,也是按照模子画出来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雪峰义存禅师的形象。诗人以“初禅”为引子,描述了他身披皇赐的袈裟,但名声却传遍江湖的情景。接着,诗人通过对比,突显出雪峰义存禅师的与众不同。他的眉毛白而长
【注释】 观音:佛教中指观世音菩萨。以耳返观:用耳朵去反听,即反听于内耳。夜涛传别谷之声:夜间听到大海的波涛声传到别山(地名)的山谷中。甘露散垂杨之碧:佛经说,天帝释常散甘露于世间,故云“甘露”。垂杨:杨柳。碧:绿。所返既忘:所返,指返照于外耳;既忘,则无外听之意。观听亦寂:观和听都静默了。夫是之谓救苦慈悲愿力:这就是观音菩萨的救苦大慈大悲愿力。 【赏析】
【注释】 布袋赞:佛教用语,指弥勒菩萨。 一笑生春风:形容笑容满面如春风般温暖。 双瞳湛秋水:形容眼神清澈如同秋天的水波。 日月拄杖头:比喻菩萨像手持的拐杖,象征光明和希望。 乾坤布袋里:比喻宇宙万物都在菩萨的胸怀之中。 弥勒忽然下生:指弥勒佛从天上来降世。 何处寻你:意为在哪里都能找到他。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布袋和尚的偈语诗。布袋和尚(1054-1128),名怀琏,俗姓周,法号正觉
【注释】 巍巍堂堂:高大威武的样子。 炜炜煌煌:光辉灿烂的样子。 佩小释迦悬记,身穿御赐衣黄:指德富藏主的服饰,是小释迦佛的画像挂在腰间,穿着皇帝赐给的衣服,颜色是黄色。 人言有德可富:人们都说一个有德行的人就可以变得富裕。 自羞伎俩寻常:自己感到惭愧,因为自己的手段平常。 萧萧两鬓风霜:形容年老的样子,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了。 【译文】 高大威武,光华耀眼, 佩戴着小小的释迦佛像,
【注释】 朝阳赞:古代称颂太阳的诗歌。 破骨董:破碎的玉石,这里指破碎的瓦片。 补一孔了又一孔:用修补过的瓦片。 三竿:日影斜射地面,阳光在地面上形成的阴影长度为三竿之长。 何止七斤重:不止是七斤重的。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屋漏的五言绝句,作者通过观察,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屋漏的情景。 首句以“离离披披”写出了屋漏的情景,屋漏时屋瓦破碎,瓦片纷纷落下,犹如破布碎布,一片零乱,给人一种凄凉、悲苦的美感
【注释】 原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即“曹洞宗”。侍者:僧人。上大:指佛教中高僧。今:如今。雪岩:指雪窦寺。礼:礼节、仪式。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禅语诗。作者通过禅宗的典故来说明虚名与实利的对立关系。首句“原妙侍者请”表明了诗人对“上大今已无人”、“雪岩可知礼也”的质疑。第二句“虚名塞破乾坤,分付原妙侍者”,指出了虚名的实质,并进一步将虚名交给了原妙侍者去执行。全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四字一句的格式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表达了诗人对进退之道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我们来看第一句“前四十五日,知进不知退”。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在前四十五天的时间里,我只知道前进,却不知道后退。这可以理解为在这段时间内,我过于专注于向前发展,而忽略了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 接着看第二句“后四十五日,知退不知进”。这句诗则表示,在后面的四十五天里,我开始懂得了如何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意味着我学会了审时度势
注释:整日里窗户敞开,坐在窗前显得十分寂寥。岩前的竹子刚刚抽出嫩芽,几乎与竹竿一般高。 忽然间,一只鸟儿突然飞起,藤花纷纷落下。涧边的瀑布发出阵阵轰鸣声,声音穿过石桥。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诗人内心的感受。首句"竟日窗开坐寂寥",诗人整日里窗户敞开,坐在窗前显得十分寂寥。这种孤独的感觉可能源于诗人内心的空虚或者对外界的冷漠。然而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一心三观,一句三玄。 曾无彼此,休分教禅。 回途复妙也,枯木岩前差路。 穷渊极流兮,海底红尘亘天。 注释如下: - 一心三观:指一心可以观照万物,即禅宗中所说的“观心”。 - 一句三玄:指一句话可以包含三种玄学思想,即禅宗中的三玄门。 - 曾无彼此:指没有主客之分。 - 休分教禅:指不要被禅宗所迷惑。 - 回途复妙也:指回到本源,返璞归真。 - 枯木岩前差路
断臂立雪,负石踏碓。 注释:断臂就是断掉手臂,比喻自己承受困难或牺牲。 译文:《偈颂一百二十三首》其二十七:我虽然身受重伤,但仍然坚守岗位,不辞辛苦地工作。 取人心肝,克由叵耐。 注释:取心肝,比喻对敌人进行无情打击。 译文:《偈颂一百二十三首》其二十七:我对待敌人毫不留情,让他们无处可逃。 护圣遮里,使不得你露面作窃,且退且退。 注释:护圣遮里,指保护神圣的领地,不允许任何人侵犯。 译文
【注释】:皇图:指国家。更统:更新统治。佛运亦新:佛教兴起。四海八蛮,咸倾化日:四海之内的少数民族,都倾倒在佛法的恩泽之下。穷岩绝壑:指深山老林。共舞阳春:一同欢庆春天到来。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僧人贯休为唐僖宗写的一部颂诗,歌颂了当时佛教盛行和国家统一的局面。全诗语言简洁,结构紧凑,富有韵律感,读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从“皇图更统”开始,作者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望和祝愿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三十 释迦已灭,弥勒未生。 于此二千年内,有法谁说,有令谁行。 云门鼻直,德山眼横。 【注释】:本诗为禅宗公案“佛祖之道不可说”的一种说法,意思是释迦牟尼已经去世了,未来弥勒菩萨还没有出生。在这漫长的两千年的时间里,谁能说出佛祖之道呢?谁能按照佛祖的教诲去做呢?云门寺的僧人们鼻子端正,他们的鼻子端正是因为他们遵循佛祖的教诲;德山的和尚们眼睛斜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