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发非声,色前不物。
当机觌面全提,岂在拈槌竖拂。
山河大地,不碍眼光,万象森罗,形端影直。
【注释】:
- 偈颂七十二首:指佛教禅宗中的一种诗体,用以颂扬佛理、描述修行过程或表达某种宗教观念。
- 其十二:此为第七十二首偈颂的标题。
- 当机:在适当的时候。
- 觌面:面对面地。
- 拈槌竖拂:用手拿着槌子和拂尘,是禅宗修行者的一种姿势,表示要开始讲经说法。
- 山河大地:自然界的一切。
- 眼光:这里指的是佛眼,即佛的智慧。
- 万象森罗:形容宇宙间万物繁复而有序。
- 形端影直:比喻事物的本质和表象都是一致的。
【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禅修中的顿悟与实践。”言发非声,色前不物”两句描绘了禅宗中一种独特的修行方式——当机立断,不拘泥于言语和形象的表现。这里的“言发”指的是言语的直接表达,而不是通过言辞的形式;“色前不物”则是指面对事物时,不拘泥于事物的外在形象。这种修行方式强调的是内心的体验和领悟,而非表面的理解和模仿。
接下来的两句”当机觌面全提,岂在拈槌竖拂”进一步强调了这种顿悟的修行方法。在这里,“全提”指的是完全地提出问题或见解,不需要任何辅助工具或形式;“拈槌竖拂”则是一种传统的禅修仪式,通过手势来引导思维。然而,真正的顿悟并不依赖于这种形式的仪式,而是在适当的时机,直接面对问题并做出反应。这是一种更加直接和本质的思考方式。
最后两句”山河大地,不碍眼光,万象森罗,形端影直”则进一步扩展了这种修行的意义。这里,“山河大地”和“万象森罗”都是用来象征世间万物的繁复多样。而“眼光”指的是佛陀的智慧,能够穿透这些表面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通过这种智慧,我们可以超越物质世界的束缚,实现对真理的深刻领悟。
这首诗通过对禅宗修行的描述,传达了一种直接面对问题,以内心体验和智慧来寻求真理的生活态度。它鼓励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复杂情况时,能够像禅师一样,保持清晰的思考和直接的行动,以达到真正的顿悟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