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越朕兆,未形消息。
提持佛祖,未行号令。
虚空斫额,万象拱听。
【释义】
佛祖的预言,尚未显现迹象。
佛祖还没有发出号令。
宇宙间万物都在仰望着。
【赏析】
这是一首颂赞佛祖的诗。诗人通过“发越朕兆”、“提持佛祖”等词语,描绘了佛祖未显形迹、未发号令时,天地之间万物都虔诚仰视的情形。
“虚空斫额”,比喻佛祖在众生面前无所畏忌。“万象拱听”形容众生对佛祖的敬畏和崇拜。
发越朕兆,未形消息。
提持佛祖,未行号令。
虚空斫额,万象拱听。
【释义】
佛祖的预言,尚未显现迹象。
佛祖还没有发出号令。
宇宙间万物都在仰望着。
【赏析】
这是一首颂赞佛祖的诗。诗人通过“发越朕兆”、“提持佛祖”等词语,描绘了佛祖未显形迹、未发号令时,天地之间万物都虔诚仰视的情形。
“虚空斫额”,比喻佛祖在众生面前无所畏忌。“万象拱听”形容众生对佛祖的敬畏和崇拜。
智坦西堂请 - 智坦:智慧坦荡。 - 西堂:西方的房间,此处借指智者的居所。 - 请:邀请。 译文: 在智者的西堂里,我们被邀请去聆听大智的洞明之语。 注释: - 智坦:智慧坦荡,形容智慧广博且心胸开阔。 - 西堂:古代书房或学者居住的地方,此处指代一个充满智慧的空间。 - 请:请求、邀请。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场景,展现了邀请者的智慧和诚意。他们选择在大智的西堂里举行宴会
【注释】: 妙觉圆明,离诸闻见。 妙觉圆明,佛家用语,指佛陀的智慧和觉悟。离诸闻见,指脱离世俗的纷扰和杂念。 才涉安排,云遮日面。 才涉安排,指刚刚接触到事物。云遮日面,比喻事情复杂,不易处理。 若言即此是山僧,三尺竹篦如掣电,好好看方便。 若言即此是山僧,指如果认为我就是山中僧人的话。三尺竹篦如掣电,形容竹子篦子锋利无比,像闪电一样。好好看方便,意为要善于观察事物的实质,抓住要害。 【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深邃,充满了哲理和禅意。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啸岩居士:这是一首诗的作者自指,暗示了诗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内在联系。 2. 湖山影里,水月光中: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山在水中,水在月中,展现了一种宁静和谐的自然景观。 3. 似我非我:这表达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诗人通过这种境界来达到一种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4. 朦朦胧胧:形容景象的模糊不清,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5.
诗句解读 昭如长老请:昭示如长老般尊贵。 海印发光,昭然如日:大海中显现出光芒,如同太阳一样明亮。这里用“海印”来比喻佛法的普照和深远。 曾对大元圣主,默说不二法门:曾经在对大元圣主(指释迦牟尼佛)的默念中,讲述了不二法门。这里的“不二法门”指的是佛教中的“无二法门”,即直接了当、不假思索的理解或修行方法。 默而说,说而默:沉默时讲述,讲述时又保持沉默
【注】:这首诗出自《祖堂集》中的《雪峰义存禅师》。 译文: 初禅的人穿着皇赐的袈裟,名声却在江湖中流传。 突然之间,对面出现了他,与先前的相像完全不同。 洁白的眉毛下颔生出来,仔细看去竟有一丈多长,也是按照模子画出来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雪峰义存禅师的形象。诗人以“初禅”为引子,描述了他身披皇赐的袈裟,但名声却传遍江湖的情景。接着,诗人通过对比,突显出雪峰义存禅师的与众不同。他的眉毛白而长
【注释】 观音:佛教中指观世音菩萨。以耳返观:用耳朵去反听,即反听于内耳。夜涛传别谷之声:夜间听到大海的波涛声传到别山(地名)的山谷中。甘露散垂杨之碧:佛经说,天帝释常散甘露于世间,故云“甘露”。垂杨:杨柳。碧:绿。所返既忘:所返,指返照于外耳;既忘,则无外听之意。观听亦寂:观和听都静默了。夫是之谓救苦慈悲愿力:这就是观音菩萨的救苦大慈大悲愿力。 【赏析】
【注释】 布袋赞:佛教用语,指弥勒菩萨。 一笑生春风:形容笑容满面如春风般温暖。 双瞳湛秋水:形容眼神清澈如同秋天的水波。 日月拄杖头:比喻菩萨像手持的拐杖,象征光明和希望。 乾坤布袋里:比喻宇宙万物都在菩萨的胸怀之中。 弥勒忽然下生:指弥勒佛从天上来降世。 何处寻你:意为在哪里都能找到他。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布袋和尚的偈语诗。布袋和尚(1054-1128),名怀琏,俗姓周,法号正觉
【注释】 巍巍堂堂:高大威武的样子。 炜炜煌煌:光辉灿烂的样子。 佩小释迦悬记,身穿御赐衣黄:指德富藏主的服饰,是小释迦佛的画像挂在腰间,穿着皇帝赐给的衣服,颜色是黄色。 人言有德可富:人们都说一个有德行的人就可以变得富裕。 自羞伎俩寻常:自己感到惭愧,因为自己的手段平常。 萧萧两鬓风霜:形容年老的样子,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了。 【译文】 高大威武,光华耀眼, 佩戴着小小的释迦佛像,
【注释】 朝阳赞:古代称颂太阳的诗歌。 破骨董:破碎的玉石,这里指破碎的瓦片。 补一孔了又一孔:用修补过的瓦片。 三竿:日影斜射地面,阳光在地面上形成的阴影长度为三竿之长。 何止七斤重:不止是七斤重的。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屋漏的五言绝句,作者通过观察,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屋漏的情景。 首句以“离离披披”写出了屋漏的情景,屋漏时屋瓦破碎,瓦片纷纷落下,犹如破布碎布,一片零乱,给人一种凄凉、悲苦的美感
【注释】 原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即“曹洞宗”。侍者:僧人。上大:指佛教中高僧。今:如今。雪岩:指雪窦寺。礼:礼节、仪式。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禅语诗。作者通过禅宗的典故来说明虚名与实利的对立关系。首句“原妙侍者请”表明了诗人对“上大今已无人”、“雪岩可知礼也”的质疑。第二句“虚名塞破乾坤,分付原妙侍者”,指出了虚名的实质,并进一步将虚名交给了原妙侍者去执行。全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四字一句的格式
偈颂七十二首 其一 南山云起北山云,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望众僧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注释:在南边的山和北边的山之间,飘起了层层的白云。在天上的寺庙里,传来悠扬的钟声,声音传到了山下。我远远地望着那些僧人行走的地方,看到那天空中飘洒下来的桂花,香气扑鼻。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佛教景象,诗人通过观察自然景色和倾听钟声来表达对佛教的崇敬之情
【注释】 偈颂:佛教中的说唱文。七十二,这里指《金刚般若经》的序言部分。偈颂,是该经文的序引。千差万别:指佛祖所证悟的境界各不相同。纤尘:微小的尘埃。这里比喻微细之念。 【赏析】 这首诗写佛祖所证悟的千差百态的境界。诗中以日月、天地、乾坤、山河大地为喻体,来说明佛祖在世间所见所闻,以及他对此所见所闻的领悟和看法。诗中的“举起”与“放下”是相对的,前者是指佛祖对世间万象的观察
【注释】偈:佛家语,一种说唱文学。 这首诗的大意是:一声大吼,就像天上打雷一样,震得人耳发麻,昏头转向,简直让人魂飞魄散。这还不算完呢,这种震慑力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今天,大海和高山也为之黯然失色! 【赏析】“一喝”是指佛家的一种说法,意思是当和尚念经的时候,如果有人在旁边听,那么他的心灵就会被深深地震撼,就好像被雷电击中一样,感到头晕目眩,心神不宁
诗名:《偈颂七十二首 其十八》 声前一句盖诸方,指出乾坤是大唐。 但见皇风成一片,不知何处是封疆。 注释:此诗为宋代释祖钦所作,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大唐盛世的赞美以及对国土疆域辽阔的感慨。"声前一句盖诸方",意指声音或言语可以传遍四方,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指出乾坤是大唐",则是指大唐帝国如天空般辽阔无垠,国力强盛。"但见皇风成一片",意味着皇帝的德政如同和煦之风
【注释】: 擘开太华:太华山,即华山。擘,分开、分裂。 放出黄河:指从华山流出的黄河。 青天白日:形容光明正大。 伎穷力尽:伎,同“技”。技穷,技艺达到极点。 元来:原来。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中的偶数句诗。全诗以议论作结,意在说明“技之高下”与“所得多寡”之间有密切关系,而这种关系正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内容。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第一句用“擘开太华
【注释】 偈:佛教用语。即佛经中的颂歌,用以说明教义,或唱念佛号、咒语。偈颂:是佛教中的一种诗体。 龙得水:指龙得到滋润的水泽而显得精神焕发。 虎逢山:指虎得到森林而显得威猛。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咏赞龙与虎,表达了自己对理想追求和事业成功的强烈愿望。 “东君有令不虚行”,东君,指春神;行,行走,行动。这句意思是说,春神下达的命令是不虚行的,它要到处活动,到处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