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然语默去离微,觌面持来付与谁。
荷叶团团团似镜,菱角尖尖尖似锥。
【注释】
脱然:超脱,摆脱。语默:指语言和沉默。去离微:离开细微的言语。觌面:面对面。持来:给予。付与:交给。
团团:像盘子一样。尖尖:尖锐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写自然景象的诗,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荷叶比喻为镜子,菱角比喻成锥子,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好。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脱然语默去离微,觌面持来付与谁。
荷叶团团团似镜,菱角尖尖尖似锥。
【注释】
脱然:超脱,摆脱。语默:指语言和沉默。去离微:离开细微的言语。觌面:面对面。持来:给予。付与:交给。
团团:像盘子一样。尖尖:尖锐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写自然景象的诗,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荷叶比喻为镜子,菱角比喻成锥子,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好。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智坦西堂请 - 智坦:智慧坦荡。 - 西堂:西方的房间,此处借指智者的居所。 - 请:邀请。 译文: 在智者的西堂里,我们被邀请去聆听大智的洞明之语。 注释: - 智坦:智慧坦荡,形容智慧广博且心胸开阔。 - 西堂:古代书房或学者居住的地方,此处指代一个充满智慧的空间。 - 请:请求、邀请。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场景,展现了邀请者的智慧和诚意。他们选择在大智的西堂里举行宴会
【注释】: 妙觉圆明,离诸闻见。 妙觉圆明,佛家用语,指佛陀的智慧和觉悟。离诸闻见,指脱离世俗的纷扰和杂念。 才涉安排,云遮日面。 才涉安排,指刚刚接触到事物。云遮日面,比喻事情复杂,不易处理。 若言即此是山僧,三尺竹篦如掣电,好好看方便。 若言即此是山僧,指如果认为我就是山中僧人的话。三尺竹篦如掣电,形容竹子篦子锋利无比,像闪电一样。好好看方便,意为要善于观察事物的实质,抓住要害。 【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深邃,充满了哲理和禅意。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啸岩居士:这是一首诗的作者自指,暗示了诗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内在联系。 2. 湖山影里,水月光中: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山水画卷,山在水中,水在月中,展现了一种宁静和谐的自然景观。 3. 似我非我:这表达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诗人通过这种境界来达到一种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4. 朦朦胧胧:形容景象的模糊不清,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5.
诗句解读 昭如长老请:昭示如长老般尊贵。 海印发光,昭然如日:大海中显现出光芒,如同太阳一样明亮。这里用“海印”来比喻佛法的普照和深远。 曾对大元圣主,默说不二法门:曾经在对大元圣主(指释迦牟尼佛)的默念中,讲述了不二法门。这里的“不二法门”指的是佛教中的“无二法门”,即直接了当、不假思索的理解或修行方法。 默而说,说而默:沉默时讲述,讲述时又保持沉默
【注】:这首诗出自《祖堂集》中的《雪峰义存禅师》。 译文: 初禅的人穿着皇赐的袈裟,名声却在江湖中流传。 突然之间,对面出现了他,与先前的相像完全不同。 洁白的眉毛下颔生出来,仔细看去竟有一丈多长,也是按照模子画出来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雪峰义存禅师的形象。诗人以“初禅”为引子,描述了他身披皇赐的袈裟,但名声却传遍江湖的情景。接着,诗人通过对比,突显出雪峰义存禅师的与众不同。他的眉毛白而长
【注释】 观音:佛教中指观世音菩萨。以耳返观:用耳朵去反听,即反听于内耳。夜涛传别谷之声:夜间听到大海的波涛声传到别山(地名)的山谷中。甘露散垂杨之碧:佛经说,天帝释常散甘露于世间,故云“甘露”。垂杨:杨柳。碧:绿。所返既忘:所返,指返照于外耳;既忘,则无外听之意。观听亦寂:观和听都静默了。夫是之谓救苦慈悲愿力:这就是观音菩萨的救苦大慈大悲愿力。 【赏析】
【注释】 布袋赞:佛教用语,指弥勒菩萨。 一笑生春风:形容笑容满面如春风般温暖。 双瞳湛秋水:形容眼神清澈如同秋天的水波。 日月拄杖头:比喻菩萨像手持的拐杖,象征光明和希望。 乾坤布袋里:比喻宇宙万物都在菩萨的胸怀之中。 弥勒忽然下生:指弥勒佛从天上来降世。 何处寻你:意为在哪里都能找到他。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布袋和尚的偈语诗。布袋和尚(1054-1128),名怀琏,俗姓周,法号正觉
【注释】 巍巍堂堂:高大威武的样子。 炜炜煌煌:光辉灿烂的样子。 佩小释迦悬记,身穿御赐衣黄:指德富藏主的服饰,是小释迦佛的画像挂在腰间,穿着皇帝赐给的衣服,颜色是黄色。 人言有德可富:人们都说一个有德行的人就可以变得富裕。 自羞伎俩寻常:自己感到惭愧,因为自己的手段平常。 萧萧两鬓风霜:形容年老的样子,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了。 【译文】 高大威武,光华耀眼, 佩戴着小小的释迦佛像,
【注释】 朝阳赞:古代称颂太阳的诗歌。 破骨董:破碎的玉石,这里指破碎的瓦片。 补一孔了又一孔:用修补过的瓦片。 三竿:日影斜射地面,阳光在地面上形成的阴影长度为三竿之长。 何止七斤重:不止是七斤重的。 【赏析】 这是一首写屋漏的五言绝句,作者通过观察,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屋漏的情景。 首句以“离离披披”写出了屋漏的情景,屋漏时屋瓦破碎,瓦片纷纷落下,犹如破布碎布,一片零乱,给人一种凄凉、悲苦的美感
【注释】 原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即“曹洞宗”。侍者:僧人。上大:指佛教中高僧。今:如今。雪岩:指雪窦寺。礼:礼节、仪式。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禅语诗。作者通过禅宗的典故来说明虚名与实利的对立关系。首句“原妙侍者请”表明了诗人对“上大今已无人”、“雪岩可知礼也”的质疑。第二句“虚名塞破乾坤,分付原妙侍者”,指出了虚名的实质,并进一步将虚名交给了原妙侍者去执行。全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四字一句的格式
这首诗的译文是: 声前的句,特别灵活。 既无所得也无所失,既无是也不是。 从无开始就是铁锤。 注释: 1. 声前句:指佛经中的“一切诸法空”,这是佛教的一种基本观念,意思是说一切现象都是空的,没有固定的、不变的实体。这里的“声”指的是声音,“前”指的是前面,即在声音之前的部分。 2. 格外机:这里的“机”指的是机会、时机,“格外机”可以理解为在特殊的情况下能够把握机会。 3. 无得无失
注释与赏析: 1. 且看双放更双收,有底欢声无底愁。 - 注释: 暂且观察,无论是放出还是收回,都伴随着欢声与愁绪。 - 赏析: “双放更双收”比喻着事物的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种双重性象征着人生中的欢乐和悲伤,就像海浪中的泡沫,看似平静却暗含汹涌。 2. 一切圣贤如电拂,大千沙界海中沤。 - 注释: 所有的圣贤如同闪电般迅速而过,在大千世界中,我们如同大海中的泡沫
【注释】 偈颂七十二首 其三十五:即此见闻非见闻,无馀声色可呈君。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 偈颂:即此见闻非见闻,无馀声色可呈君。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 【赏析】 这是一首禅宗的偈颂诗。 “即此见闻非见闻”,意思是:眼前的这些见闻并不是真正的见闻。“无馀声色可呈君”,意思是说:没有其他的声色可以呈现给你听。“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意思是说:如果其中的道理已经明了
【注解】 巇(xi)崄(xian):危险。 平实:平坦、平易。 觌面(di):当面,直截了当地。承当:接受,承担。 元来:原来。 【译文】 在危险的深渊中,寻找着平坦的道路;在平坦的道路上,隐藏着许多的陷阱。 直接面对面地接受它,就可以去面对它;原来这种道路并不宽广。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之作。诗人通过比喻手法,将人世比喻为“险恶的深渊”,而将人间的道路比喻为“平坦”的道路
注释: 1. 暑往寒来春复秋 - 描述四季更替的自然景象,夏天过去,冬天来临,春天又回到了秋天。 2. 夕阳西去水东流 - 描绘夕阳从西边落下,水流向东流逝的景象,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变迁。 3. 茫茫宇宙人无数 - 表达宇宙中的生物众多,但都显得渺小无力。 4. 那个亲曾到地头 - 指某个具体的、已经到达或接近地面的人或事物。"亲"在这里可能指的是某个亲近的、特定的存在
【注释】偈颂:佛教用语,即佛经中的偈语或颂文。七十二首:指《大正藏》中收录的佛经中的偈赞诗72篇。 当阳:地名,在今湖北省当阳县境内。拈:提起,这里指取用。足清风:形容清凉之至。团:圆形。月团团样不同:比喻其形状、大小、位置都与月亮不同。也:表示肯定,相当于“也”的意思。无用处:无用之处。暑天:夏天。消得:能够解除、消除。打蚊虫:驱赶蚊虫。 赏析:此诗为一首咏物诗。首句“当阳拈起足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