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偏向寂寥难,学至寂寥心自安。
杨柳忽惊秋色晚,芭蕉不耐雨声寒。
白云深处人相别,明月圆时我独看。
极目吴天征棹远,渡头斜日落枫丹。
此诗为送别之作。前四句写送友归乡的情怀。
“此心偏向寂寥难”,此心,即指诗人之心;寂寥,寂静而空旷;此心偏向寂寥,意指诗人内心感到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与寂寞。诗人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他远离家乡,在异地求学。这里的“难”字,既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形容,也是对诗人处境的描绘。接下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寂寞的感受。“学至寂寥心自安”,意思是说,当人们学习到了一定的境界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会转化为一种宁静和安定。这是因为,当一个人专注于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时,他的注意力会被完全集中在自己的目标上,从而暂时忘却了周围的喧嚣和纷扰。这种状态就像是身处在一个无人打扰的宁静世界里,让人感到无比的安心和满足。
“杨柳忽惊秋色晚,芭蕉不耐雨声寒。”这两句是写送友归乡路上的景象。诗人通过描绘杨柳、芭蕉等自然景物的变化,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之情。“杨柳忽惊秋色晚”,杨柳在秋天的到来时,叶子变黄凋落,给人一种萧瑟、凄凉的感觉。诗人用“忽惊”一词来形容这种感觉,表明他对这种变化感到非常惊讶。同时,“秋色晚”也暗示着离别的时间已经临近,即将结束。“芭蕉不耐雨声寒”,芭蕉是一种喜欢温暖气候的植物,但在秋天的雨中,它却无法忍受雨水带来的寒冷。诗人用“不耐”一词来形容它对雨声的反应,进一步强调了离别的氛围。这里的“寒”字,既描述了雨声给人带来的感觉,也暗示了季节的变化。
“白云深处人相别,明月圆时我独看。”这两句是写送友回家后的情景。在这里,诗人通过描绘白云和明月的变化,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白云深处人相别”,白云在天空中漂浮,给人一种飘渺、无拘无束的感觉。诗人用“深处”一词来形容白云的位置,暗示着友人即将离去的远行距离。“人相别”,则是对这一场景的具体描述,表达了诗人和朋友分别的情景。这里的“相别”二字,既描述了双方的情感交流,也暗示了这次别离的不舍和遗憾。接下来,诗人转向对月的描述。“明月圆时我独看”,明月在夜晚升起,照亮了大地,也照亮了诗人的思绪。这里,“我独看”不仅仅是对月光的观察,更是一种自我反省和内省的过程。诗人通过观察月亮的变化,思考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未来的道路。
“极目吴天征棹远,渡头斜日落枫丹。”这两句是写诗人眺望远方的景象。在这里,诗人通过描绘吴地的天空、船只和夕阳等景象,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极目吴天征棹远”,“极目”是一个动词短语,表示凝视远方的意思。“吴天”指的是吴地的天空,“征棹远”则是指船只在江面上行驶得越来越远。这里的“远”字,既描述了船只行驶的距离,也暗示了时间的变化和岁月的流逝。
“渡头斜日落枫丹”。渡头是江边的一个渡口,这里常常是人们渡河的地方。“斜日”指的是太阳西斜的景象,“落枫丹”则是指红色的枫叶在夕阳下显得格外鲜艳。这里的“丹”字,不仅描述了枫叶的颜色,也暗示了季节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诗人通过描绘这些景象,表达了自己对远方朋友的深切思念和无尽的关切。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通过对自身情感的抒发,以及对送别现场的描绘,表达了对朋友离别时的不舍和对未来道路的思考。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象生动鲜明,情感真挚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