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生民来,谁底其盛。
惟王神明,度越前圣。
粢币具成,礼容斯称。
黍稷非馨,惟神之听。

【注释】:

自生民以来,谁的盛大?

只有君王英明神圣,胜过前代圣主。

粢盛祭品都已备好,礼仪仪式十分合适。

黍、稷祭品并不馨香,只凭君王神听来。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唐朝大臣、诗人、宰相,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开元名相”之一。

全诗共四句,以问句开头:“自生民以来,谁底其盛?”这是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从人类历史长河中来看,哪个朝代或哪一位君主最为兴盛呢?这里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设问的方式来引出下文。这种提问方式不仅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还能够激发读者对历史的兴趣。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作者转向了现实,“惟王神明,度越前圣”。这里,“惟王”指的是君王,即国家的最高领导者;“神明”则是指他的智慧和能力。作者认为,这位君王具有非凡的智慧和能力,他的统治超越了前代的圣人。这里的“超前圣”并不是指超越所有的圣人,而是指他在治理国家方面展现出了更加出色的才能和智慧。

接下来的句子“粢币具成”,则是对前面问题的进一步展开。这里,“粢”是古代的一种祭祀用品,“币”则是指祭祀用的财物。作者指出,粢、币等祭品都已经准备齐全,可以用于祭祀活动。这里强调了君王治理国家的有序性和规范性,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大事的高度重视。

最后两句“黍稷非馨,惟神之听”则是对整个主题的总结和升华。这里,“黍稷”是古代祭祀常用的祭品,而“神”则是指神灵或者上天。作者指出,虽然黍、稷等祭品并不特别馨香,但它们仍然能够引起神灵的注意和感应。这里表达了一种敬畏自然和神灵的思想观念,也体现了作者对于祭祀活动的尊重和理解。

整首诗语言简练、含义深刻,通过对君王治理国家的描绘以及对祭祀活动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之情。同时,诗中还蕴含着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和祝愿,体现了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