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兴斯文,经天纬地。
功加于民,实千万世。
笙镛和鸣,粢盛丰备。
肃肃降登,歆兹秩祀。
【注释】:
诞兴斯文:兴起了文化。诞,通“诞”,盛大的意思。
经天纬地:经,治理;纬,测量。比喻治理国家,规划天下。
功加于民:加,赐予。指为百姓造福。
实千万世:实,确实;千万,形容很多;世,世代。表示功德深远,惠及子孙万代。
笙镛和鸣:笙,古代管乐器的一种;钟,古代打击乐器的一种;和,和谐;鸣,发出声音。泛指各种乐声和谐。
粢盛丰备:粢(zī),古代祭祀用的谷物;盛,丰盛;丰备,富足而完备。指食物祭品丰盛完备。
肃肃降登:肃肃,庄重的样子;降,下临;升,登上。形容皇帝庄严威严地来到庙中,接受祭祀。
歆兹秩祀:歆,同“欣”,喜悦;此,这;秩,爵位、等级;祀,祭祀。指对神灵的崇敬和敬仰。
【赏析】:
《大晟府拟撰释奠十四首》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颂扬朝廷对儒学教化的重视及儒者在教化中所起的作用为主题,表现了宋代崇儒重文的时代风尚。
“诞兴斯文,经天纬地。”诗人开篇即强调儒学的重要性。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将儒学比作能够治理国家、规划天下的“经天纬地”之才,表达了对儒学的极高评价。接着,诗人进一步阐述了儒学对民生的深远影响。他认为儒家学说不仅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智慧和力量,更为广大民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这一观点既体现了儒家的仁政理念,也揭示了儒学与民生之间的内在联系。
“功加于民,实千万世。”诗人再次强调了儒学对民生的积极作用。他提出儒学不仅对国家治理有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为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这种观点表明了儒学的实用性和普适性。同时,他也指出了儒学的长期价值,认为其功德将延续至千秋万代。这不仅是对儒学的肯定,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
“笙镛和鸣,粢盛丰备。”诗人通过描绘祭祀时的庄严场景,进一步展现了儒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里的“笙镛和鸣”形象地描绘了宫廷内乐声悠扬、和谐美好的景象,反映了人们对孔子等圣人的尊崇之情。而“粢盛丰备”则暗示了祭祀活动所需的食物祭品丰富而完备,这不仅是对其虔诚态度的体现,更是对儒学教义的一种实践。诗人通过这两个画面,生动地展示了儒学在社会中的广泛影响及其深入人心的程度。
“肃肃降登,歆兹秩祀。”最后两句则转向描述皇帝亲临祭祀的场景。诗人通过对皇帝神情庄重、步伐稳健的描写,以及对祭祀活动气氛的烘托,展现了皇帝对儒学的尊崇和敬仰之情。而“歆兹秩祀”则直接点明了祭祀的目的——向神灵表达对儒家思想的崇敬和敬仰。这一部分虽然只是对前文的简单重复,但正是这种重复使得整首诗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这首诗以颂扬朝廷对儒学教化的重视及儒者在教化中所起的作用为主题,表现了宋代崇儒重文的时代风尚。诗人通过对儒学在国家治理、民生改善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的描述,以及对祭祀活动的描绘,展现了儒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深入人心的程度。整首诗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意蕴深远,既有对儒学的高度评价,也有对儒家思想的实践与传承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