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班班浥曙烟,平林簇簇点晴川。
清明寒食连三月,颍水崧山又一年。
乐事渐随花共减,归心长与雁相先。
平生最有登临兴,百感中来只慨然。
山中寒食
小雨点点沾湿了清晨的曙烟,平林层层排列点缀着晴朗的江川。
清明寒食相连三月,颍水嵩山又有一年。
欢乐的事情渐渐随花凋零,归乡的心长与大雁一起。
平生最喜爱的是登高游览的情怀,百感交集只能慨然感慨。
注释:
①班班:雨滴的样子。浥(yì):湿。曙烟:天刚亮时,被露水打湿的烟雾。
②平林:指树木。簇簇:密集的样子。点晴川:《诗序》云:“清明天气初寒,和风轻拂,春意阑珊。”《后汉书·张衡传》说:“春阳和温,草木蔓发。”故“点晴川”,即春阳和煦,草木繁茂之意。
③颍水、崧山:都是地名。颖水在今河南许昌西面;崧山在今河南郑州东面。
④乐事:快乐的事情。《文选·左思<吴都赋>》:“游目骋怀,乐事无垠。”李善注:“言游心娱志,乐事无穷也。”这里指登临游览之乐。
⑤与:同,跟。
⑥“归心”句:《楚辞·九章·涉江》:“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意思是说,鸟儿总是要飞回它自己的巢穴,狐狸死了也要回到它的洞穴。这里用“归心”比喻诗人思念家乡的心情,而“雁”则比喻诗人自己。
⑦登临兴:登山临水时的兴致。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二句即承此意,写诗人对登临览胜的兴趣和爱好。
⑧百感:各种感情。慨然:感慨,感叹。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写的,作于上元元年(760)。当时诗人已经离开长安,流落梓州,但还怀念着长安和洛阳一带的山水风光。全诗四联各分四句,以组画的形式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的山水图画,并寓情其中,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首联写景,颔联写景抒情,颈联写景抒情,尾联写景抒情,最后以百感交集作结。
前两联描写清明时节的景色,渲染气氛,为下面抒情做准备。
第一联“小雨班班浥曙烟,平林簇簇点晴川。”写诗人在清明时节,看到细雨蒙蒙,沾湿了清晨的雾气和烟雾,平地树林丛生,一片葱郁。这景象给人一种清新、明朗的感觉,仿佛可以看见那明媚的阳光从树梢间透下来,照亮整个大地。
第二联“清明寒食连三月,颍水崧山又一年。”则是进一步描写清明时节的气候和环境。清明时节,正值寒冬结束,春风吹来的时候,气候开始温暖起来,但仍然寒冷,因此人们会吃寒食节的食品以驱散寒气。这里的“连三月”指的是清明节前后的三个月。同时,诗人也通过描写颍水、崧山等地理名词,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后两联则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并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三联“乐事渐随花共减,归心长与雁相先。”写诗人看到春天来临,花儿盛开,心情变得愉悦起来,但同时也感到时间过得越来越快,因为花开的时间越来越短,所以人们的心情也随之变得忧郁起来。而诗人则希望时间能够慢一点过去,让他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欣赏美景。同时,他也希望能够早日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
第四联“平生最有登临兴,百感中来只慨然。”写诗人一直以来都有登高望远的习惯,这是他最喜欢的事情之一。而现在他身处异地,不能像以前那样登高望远了,所以他感到非常遗憾。同时,他也因为种种原因而不能回家看望父母,心中充满了悲伤和无奈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他通过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家乡的回忆,展现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