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废瓦不毁,研奇功亦多。
已知良斲少,更奈苦心何!
挺挺刚无敌,津津润可呵。
羽阳陵谷变,冰井字书讹。
赠比黄金璞,辞惭紫石歌。
遥知玉音在,洗耳俟研磨。
【注释】
(1)汴禅师:即南岳僧惠远,字无为。晋安郡长乐县人。南朝时僧人。梁武帝萧衍曾请他作《金刚经注》,并送诗一首,惠远答诗十首,其中有二首为《自斲普照石为研以诗见饷》。
(2)“寺废”句:寺庙虽荒废,但瓦砾中仍保存着不少珍贵的文物。
(3)“研奇”句:指惠远的功夫不凡,能将普通的石头琢磨得非常光滑,如同宝剑一般。
(4)“挺挺”句:形容其刚健有力,无人能及。
(5)“津津”句:比喻磨刀时水声沙沙作响,好像在歌唱。
(6)“羽阳”二句:传说尧舜时代,禹治水有功,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尧帝赏给禹一块美玉,刻上“砥柱铭”,作为永远的纪念。后来这块玉被埋入地下,变成一块普通的石头。“陵谷变”指沧海桑田,世事无常。
(7)“冰井”句:相传汉末时,王莽篡位后,把铜制成一尊佛像,放在冰井里,用来镇压百姓。后来这尊佛像变成了石头。这里的“冰井”指的就是铜佛像。
(8)“赠比”二句:意谓惠远的诗才,就像黄金璞玉一样珍贵,可惜自己无法酬谢;而自己的辞赋,又不如紫石歌那样有价值。
(9)“遥知”二句:意谓虽然知道玉皇大帝的御音已远去,但我还是洗耳恭听,等待你再来研磨我的作品。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前四句赞美了南岳和尚惠远的琢石技艺高超,是真正的“磨工”。接着写惠远对诗歌艺术的精深造诣,以及他对作者的深厚情谊。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南岳和尚的敬仰之情和期待之心。全诗构思巧妙,寓意深远,语言简练生动,富有哲理。
诗的第一、二句就开门见山地赞美了惠远的琢石技艺高超。“寺废瓦不毁”一句,既表明寺庙虽然荒废,但仍保存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物;“研奇功亦多”一句,则进一步指出惠远的琢石技艺非凡,能够把普通的石头琢磨得非常光滑,像宝剑一样锋利。这里运用了夸张手法,突出了南岳和尚的琢石技艺之高超。
诗人转而赞美惠远对诗歌艺术的精深造诣。“已知良斲少”一句,既表明作者深知优秀的琢石师傅并不多见;“更奈苦心何”一句,则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惠远琢石技艺的敬佩之情。这两句诗既表明了作者对南岳和尚琢石技艺的高度评价,又表达了对惠远这位琢石大师的深深敬仰之情。
第三、四句则是从侧面来赞美惠远的琢石技艺。“挺挺刚无敌”一句,既表明了惠远的琢石技艺高超,刚劲有力;“津津润可呵”一句,则进一步描绘出了惠远琢石时的专注神情和精湛技艺。这里运用了拟人和动作描写的手法,使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第五、六句则是从侧面来描绘南岳和尚的生活状态。“羽阳陵谷变”一句,既是指世事沧桑变幻无常;“冰井字书讹”一句,则是指当时战乱频繁,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两句诗既表现了南岳和尚生活的艰难困苦,又体现了他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南岳和尚的深情厚意。“赠比黄金璞”一句,既表明了南岳和尚的诗才如黄金般珍贵;“辞惭紫石歌”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诗歌才华缺乏自信,觉得自己难以与南岳和尚相比。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南岳和尚的敬仰之情,又体现了他的谦逊品格。
这首诗通过赞美南岳和尚惠远的琢石技艺和诗歌才华,表达了诗人对这位伟大艺术家的敬仰之情和对其作品的期待之心。全诗构思巧妙,寓意深远,语言简练生动,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