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入小学,十五学时文。
二十学业成,随计入咸秦。
秦中多贵游,几与书生亲。
年年抱关吏,空笑西来频。
在昔学语初,父兄已卜邻。
跛鳖不量力,强欲缘青云。
四十有牧豕,五十有负薪。
寂寥抱玉献,贱薄倡优陈。
青衫亦区区,何时画麒麟。
遇合仅一二,饥寒几何人。
谁留章甫冠,万古徒悲辛。
【注释】
七岁入小学:七岁时开始上学。
十五学时文:十五岁开始学习写文章。
二十学业成:二十岁时,学业有成就。
随计入咸秦:跟随父亲进入咸阳的朝廷任职。
秦中多贵游,几与书生亲(lǚ):秦地有很多达官显贵,这些达官显贵和书生关系密切。
抱关吏:守城门的小吏。
西来频:指频繁出入长安城。
跛鳖不量力,强欲缘青云:比喻自己没有能力却妄想高升。
四十有牧豕(shǐ):年近四十才开始从事放猪之类的农务工作。
五十有负薪:年过五十才开始从事砍柴之类的劳动。
寂寥抱玉献,贱薄倡优陈:在寂寞的时候抱着美玉献给人,地位卑下。
青衫亦区区,何时画麒麟:穿着青色衣服也是微不足道的,什么时候才能像画中的麒麟一样高贵呢。
遇合仅一二,饥寒几何人:遇到好的机遇很少,遭受饥饿寒冷的人很多。
谁留章甫冠,万古徒悲辛:谁还留着那象征权力的礼帽,千古以来都是徒然悲哀的。
章甫:古代礼帽。
【赏析】
《古意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此诗为其中之一,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当时作者因避乱蜀中,暂居成都草堂,心情郁闷。全诗抒发了杜甫晚年漂泊江湖、穷困潦倒的生活感受,也表达了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开头四句,写自己早年读书、应试的经历。“七岁”两句,说明幼小的杜甫就开始进私塾读书;到了十五岁,又去应乡试,取得功名。这两句看似平平,实则暗含着对科举制度的强烈不满和批判之意。“二十”两句,说及自己在二十岁时,便已取得了相当高的学问水平,因此得以进入朝廷当官。这里反映了当时社会重学轻才的现象,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仕途的向往之情。“秦中多贵游”,以下八句,写自己入仕以后的境遇。“多贵游”三句,说秦地有许多达官显贵,他们与书生之间关系密切,甚至有些关系暧昧。“空笑西来频”一句,既写出了当时官场上一些官员的虚伪、矫情,同时又流露出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无可奈何。“在昔学语初”,以下六句,写自己从少年到成年的学习生活。“学语初”,写自己小时候学说话的情形,“父兄已卜邻”,说自己的父亲和兄长都为自己选定了住处,可见自己已经是一个独立的成年人了。“强欲缘青云”,说自己虽然想努力向上爬,但是能力有限,只能勉强地攀附那些飞黄腾达的贵族子弟。“跛鳖不量力”,用“跛鳖”喻指自己,说自己虽然身体残疾,但是仍然想努力地攀附高位,然而结果却是徒劳的。最后两句,写自己中年时期的生活状况。“四十有牧豕”,“五十有负薪”,写自己年届四十时,开始从事农耕生活;年逾五十时,又从事伐木之类的劳役生活。“寂寥抱玉献”,说自己在孤独寂寞中抱着宝玉献给他人,而地位卑微,无法得到赏识。“贱薄倡优陈”,说自己在社会地位低下时,就像歌舞表演者那样供人娱乐。“青衫亦区区,何时画麒麟”,说自己虽然衣着简陋,但是何时能够像画上的人物那样高贵呢?“遇合仅一二,饥寒何人”四句,写自己一生之中,遇到好的机会很少,遭受饥饿寒冷的人很多。“谁留章甫冠”,说自己的命运多么不幸啊!只有那些权贵们才还留着象征权力的帽子(即礼帽),而千古以来都是徒然悲哀。
全诗抒发了杜甫晚年漂泊江湖、穷困潦倒的生活感受,也表达了他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诗的前半部分借回忆早年求学及步入仕途经历,抒发了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后半部分以自伤自叹为主调,抒发了诗人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