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水帘天下绝,我初闻之雪溪翁。
丹霞翠壁高欢宫,银河下濯青芙蓉。
昨朝一游亦偶尔,更觉摹写难为功。
是时气节已三月,山木赤立无春容。
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
悬流千丈忽当眼,芥蒂一洗平生胸。
雷公怒击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
骊珠百斛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
轻明圆转不相碍,变见融结谁为雄?
归来心魄为动荡,晓梦月落春山空。
手中仙人九节杖,每恨胜景不得穷。
携壶重来岩下宿,道人已约山樱红。

【注释】

  1. 黄华:山名。2. 水帘:瀑布的别称。3. 雪溪翁:指唐代诗人郑谷。4. 丹霞:指赤色的山崖或山峰。5. 翠壁:青绿色的山崖。6. 高欢宫:指高山上的宫殿。7. 银河:银河水,指瀑布。8. 芙蓉:荷花。9. 昨朝:昨天早上。10. 气节:气质、风度、节操。11. 三月:指农历三月,即暮春时节。12. 湍声(tuān shēng):激流的声音。13. 山木赤立无春容:形容山树的颜色如春天一样鲜红。14. 阴风:寒风。15. 悬流:瀑布。16. 芥蒂(jiè di)一洗:指经过瀑布的洗涤,心中所有的烦恼都消失殆尽。17. 雷公:传说中的天神。18. 海藏翻倒愁龙公:海藏翻倒,形容水流汹涌。龙公,传说中龙王的使者,此处指瀑布冲击的力量。19. 骊珠百斛供一泻:用比喻的手法写瀑布的水势浩大,如同百斛重的骊珠被一泻而出。20. 海藏翻倒愁龙公:海藏翻倒,形容水流汹涌。龙公,传说中龙王的使者,此处指瀑布冲击的力量。21. 轻明圆转不相碍:形容瀑布水流清澈、明亮、圆润、流畅,与周围的环境相互融合,互不干扰。22. 变见融结谁为雄?:变见融结,指瀑布水流的变化多端,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壮观的画面。谁为雄?指谁能够捕捉到这壮丽景象的最佳角度和时机呢?23. 归来心魄为动荡:归来,回到诗人居住的地方。心魄为动荡,形容诗人回到家乡后心情激动、不平静。24. 晓梦月落春山空:早晨醒来时,发现月亮已经落下,春山显得空旷而寂静。25. 手中仙人九节杖:手中拿着一根仙家用来行走的九节杖,这里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26. 每恨胜景不得穷:常常感叹无法欣赏到更多美丽的景色。27. 携壶重来岩下宿:再次来到这个山洞住宿。28. 道人已约山樱红:这里的道人可能是山洞中的僧人或者道士,他们约定在山樱盛开的时候一起出来游玩。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黄华山时的所见所感,以及他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哲理思考。
    诗的开头两句“黄华水帘天下绝,我初闻之雪溪翁”,以黄华山的瀑布为切入点,引出了诗人对这个景点的印象和感受。黄华山的瀑布被誉为天下第一,而诗人则第一次听说了这个名字。这种新奇的体验让诗人感到惊喜,也为下文的描写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的句子“丹霞翠壁高欢宫,银河下濯青芙蓉”进一步描绘了黄华山的景色。这里的“丹霞”“翠壁”形容山石的颜色鲜艳,“高欢宫”则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而“银河”则是指瀑布下的水流像银河一样流淌,“青芙蓉”则形象地描绘了水中荷花的美丽。这些描写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然后的诗句“昨朝一游亦偶尔,更觉摹写难为功”表达了诗人对这次旅行的回忆和感慨。他意识到自己对于大自然的理解和描述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更加深入地学习和体验才能更好地描绘出大自然的美。这句话也体现了诗人对艺术追求的执着和认真态度。
    接下来的诗句“是时气节已三月,山木赤立无春容”则描绘了当时的季节特征和山木的状态。三月的天气已经变得炎热起来,山中的树木也呈现出鲜艳的红色,没有了春天的气息。这种生动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无常和美丽。
    后面的诗句“湍声汹汹转绝壑,雪气凛凛随阴风”则是通过声音和感觉来描绘黄华山的景色。激流的声音如同汹涌的海浪一般,而山间的阴风吹过,带着一股寒冷的气息。这种描写让人仿佛听到了大自然的呼唤,感受到了它的力量和活力。
    接着的诗句“悬流千丈忽当眼,芥蒂一洗平生胸”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瀑布的感受。千丈高的瀑布从天而降,仿佛要将他的心胸洗刷干净。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感到震撼和振奋。
    然后的诗句“雷公怒击散飞雹,日脚倒射垂长虹”则描绘了天空中的云彩和彩虹。雷公发怒时会击碎飞舞的冰雹,而太阳的光芒则穿过云层折射出绚丽的色彩,形成了一道长长的彩虹。这种美妙的景象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接下来的诗句“骊珠百斛供一泻,海藏翻倒愁龙公”则是通过比喻和象征来表达瀑布的力量和美丽。巨大的瀑布像是百斛重的珠宝被倾泻而下,其气势磅礴、波澜壮阔。而海藏翻倒、愁龙公则暗示了瀑布的冲击之力和威严。
    最后几句“轻明圆转不相碍,变见融结谁为雄?”则是对瀑布整体效果的总结和评价。轻明圆转、不相碍的形象描绘了瀑布的柔和与流畅;而变见融结、谁为雄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一自然景观的赞叹之情。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黄华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感悟,传达了作者对于生命、自然和艺术的独特理解。同时,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