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卿去月从我来,今日西山成独往。
野人不是城中物,涧饮岩栖梦馀想。
翰林湿薪爆竹声,待诏履穿沾雪行。
兰台从事更闲冷,文书如山白发生。
孤灯静照寒窗宿,北风夜半歌黄鹄。
田家闭门风雪深,梅花开时酒应熟。
半世虚名不疗贫,栖迟零落百酸辛。
凭君莫向山中说,白石清泉笑杀人。
阎商卿还山中
阿卿(阎商卿)去月从我来,今日西山成独往。
野人不是城中物,涧饮岩栖梦馀想。
翰林湿薪爆竹声,待诏履穿沾雪行。
兰台从事更闲冷,文书如山白发生。
孤灯静照寒窗宿,北风夜半歌黄鹄。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阎商卿归隐山林的诗作。诗中通过对阎商卿归隐前后的生活、情感和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阎商卿归隐生活的喜爱和赞赏之情。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首句“阿卿去月从我来,今日西山成独往”描述了阎商卿离开京城,跟随诗人来到西山的情景。这句诗以“阿卿”和“我”之间的亲密关系作为起点,展现了诗人对阎商卿的深情厚谊。而“今日西山成独往”则表达了阎商卿在离开京城后,选择了独自前往西山,开始了新的隐居生活。这种选择不仅体现了阎商卿的个性特点,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第二句“野人不是城中物,涧饮岩栖梦馀想”进一步描绘了阎商卿归隐后的生活环境。这里的“野人”指的是隐士,与“城中物”形成了对比。诗人通过这一对比,突出了阎商卿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精神境界。而“涧饮岩栖梦馀想”则具体地展示了他在山谷中的隐居生活,通过泉水、岩石等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超然物外的氛围。
第三句“翰林湿薪爆竹声,待诏履穿沾雪行”继续描绘阎商卿在山林中的隐居生活。这里的“翰林”和“待诏”分别指代古代的文人和官员,而“湿薪爆竹声”和“履穿沾雪行”则描绘了他辛勤工作的形象。诗人通过对这些场景的描绘,展现了阎商卿在隐居生活中依然保持着勤奋努力的态度,同时也传达出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
第四句“兰台从事更闲冷,文书如山白发生”则是对阎商卿在隐居生活中的另一个侧面的描绘。这里的“兰台从事”指代古代负责记录史事的人,而“文书如山白发生”则形象地描绘了他忙碌于处理文书的场景。诗人通过对这个场景的描绘,展现了阎商卿在隐居生活中依然保持着勤勉工作的态度,同时也传达出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历史的责任。
第五句“孤灯静照寒窗宿,北风夜半歌黄鹄”进一步描绘了阎商卿在隐居生活中的孤独感和对自由的渴望。这里的“孤灯静照寒窗宿”形象地描绘了他独自一人在寒冷的夜晚中点起灯火、陪伴着窗户的场景;而“北风夜半歌黄鹄”则描绘了他面对北风、放声高歌的场景。诗人通过对这两个场景的描绘,展现了阎商卿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第六句“田家闭门风雪深,梅花开时酒应熟”进一步描绘了阎商卿在隐居生活中的艰辛和对美食的追求。这里的“田家闭门风雪深”形象地描绘了他身处严寒之中、无法外出的困境;而“梅花开时酒应熟”则描绘了他期待在梅花盛开之际能够品尝到美味佳肴的场景。诗人通过对这两个场景的描绘,展现了阎商卿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第七句“半世虚名不疗贫,栖迟零落百酸辛”则是对阎商卿人生经历的回顾和感慨。在这里,诗人通过“虚名”和“贫穷”两个关键词来揭示他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诗人通过这一感慨,表达了他对名利的追求并未给他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反而让他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困扰之中。同时,这也反映了他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追求。
第八句“凭君莫向山中说,白石清泉笑杀人”则是对阎商卿归隐生活的赞美和祝福。诗人通过对这句话的解读,表达了自己对阎商卿归隐生活的羡慕和赞赏之情。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像阎商卿一样,过上简朴、自由、快乐的生活,摆脱世俗的纷扰和束缚,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同时,他也祝愿阎商卿能够继续在山林中度过愉快的时光,享受那份宁静和自由。
这首诗通过对阎商卿归隐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名利看淡、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态度。这首诗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