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虎有穴,南山虎为群。
目光如电声如雷,倚荡起伏山之垠。
百人一饱不留骨,败衣坠絮徒纷纷。
空谷绝樵声,长路无行尘。
呀呀垂涎口,眈眈阚城闉。
天地岂不仁,社公岂不神。
哀哀太山妇,叫断秋空云。
可怜封使君,生不治民死食民。
世上无复裴将军,北平太守今何人?

《虎害》是金末元初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长诗,描绘了北山虎和南山虎的凶猛与壮观景象。全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自然界的力量和威严,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反思。下面将结合诗意逐一探讨其含义、背景以及赏析:

  1. 诗句解读
  • 北山虎有穴:描述了北山的老虎有一个洞穴,暗示着它的隐蔽和力量。
  • 南山虎为群:描绘了南山的老虎聚集成群,显示出它们的强大和团结。
  • 目光如电声如雷:用“雷电”形容老虎的眼睛和声音,形象地表达了它们的威猛。
  • 百人一饱不留骨:即使有上百人围捕,老虎也能一次吃饱,没有任何损失,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狩猎能力。
  • 败衣坠絮徒纷纷:描述了被捕捉的猎物衣物散落的场景,强调了老虎狩猎时的无情和残酷。
  • 空空谷绝樵声:表示山谷中没有人类的活动声,强调了老虎生活的宁静和孤独。
  • 呀呀垂涎口:描绘了老虎张开大嘴,贪婪地盯着食物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它们的饥饿和欲望。
  • 眈眈阚城闉:用“城堞”比喻老虎的注视,形象地表达了老虎的警惕和防御姿态。
  • 天地岂不仁: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即宇宙是否公平,是否对每一个生命都给予相同的关怀。
  • 社公岂不神:表达了对于神灵是否存在的疑问,质疑自然法则的神圣性。
  • 哀哀太山妇:以泰山的妇人作为象征,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哀悼。
  • 叫断秋空云:形容哀嚎之声回荡在秋天的天空,强调了哀嚎之声的震撼力和深远影响。
  • 可怜封使君:表达了对那些治理人民的封疆大吏的同情,指出他们生不治民死食民的悲哀。
  • 世上无复裴将军:提到裴将军的不存在,暗示了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消失或转变。
  1. 背景分析
  • 作者生平:元好问是金末元初的文学家,生活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历史变迁、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 时代背景:元好问生活在金朝灭亡后的社会转型期,目睹了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痛苦,因此在他的作品中经常表达出对时代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
  • 文化传承:元好问不仅是一位文学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和文化评论家,他在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元素,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表达自己的时代观和文化责任感。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元好问在诗中使用了很多生动的意象,如“虎穴”、“虎群”、“电眼”、“雷声”,这些意象既增强了诗歌的视觉效果,也加深了诗歌的内涵。
  • 情感表达:诗歌中充满了强烈的情感色彩,无论是对老虎的赞美还是对人类行为的批判,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虎害》不仅是一部描绘野生动物的作品,更是一部充满哲思和人文关怀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元好问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对社会、自然和人性的关注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