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陂千顷碧淙淙,浪卷秋风过石矼。
记得夜来愁听处,一灯明灭照寒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并注意从多角度分析,如意象、意境、手法等。然后还要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相关经历,结合这些分析诗歌大意。此诗首联“长陂千顷碧淙淙,浪卷秋风过石矼”,写秋水澄澈,浪花飞卷。颔联“记得夜来愁听处,一灯明灭照寒窗”,写在秋夜听到船夫歌声,想起往事,心绪凄然。颈联“月色皎洁,孤灯微明,映照出一片清冷孤寂的境界”。尾联“秋夜听歌,心绪凄凉”。全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答案】

译文:长陂里一片碧水荡漾,波涛翻滚卷起阵阵秋风。记得那一夜我独自听着船夫高唱悲歌,一灯明灭,映照寒窗,心中

惆怅不已。

注释:

①水声:诗人夜晚乘舟行于江上,听水声而感怀。

②长陂:指长河。千顷:形容水势浩渺。碧淙淙:形容水声。

③浪卷秋风:形容水浪翻滚。秋风:指秋天。

④石矼(zhī):水中的小石头。

⑤记:记得。愁听:因忧愁而倾听。处:地方,这里指船中。

⑥一灯:一盏灯。明灭:灯忽明忽暗。

⑦秋月:泛指月亮。皎洁:明亮洁白。

⑧孤灯微明:一盏微弱的灯光。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抒怀诗,是一首写秋夜的名篇。这首诗以写秋夜行船所见之景起兴,抒发了诗人羁旅漂泊中的孤寂之情。诗的前两句先从听觉落笔:长河之畔,万顷碧波,波涛滚滚,卷起阵阵秋风,发出淙淙水声。这水声,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诗人伫立船头久久地倾听,似乎听到了一种深沉悠远而又哀婉动人的歌声。“浪卷秋风过石矼”中的“秋风”、“石矼”,是点睛之笔,使整个画面更富有动感,更加鲜明突出,为下面的抒情渲染了气氛。

后两句则由实入虚,写诗人在孤灯下听到歌声之后的感受:“记得”二字点明忆昔,表明诗人是在回忆之中听到的歌声;“愁听”二字则说明诗人听到歌声时的心情。“一灯明灭照寒窗”中的“一灯”是诗人当时所看到的,“明灭”是当时所听到的,而在这幽静的夜晚,只有一灯独照,所以“一灯”又象征着孤单寂寞。诗人看到这一情景,不禁想起了自己过去孤独寂寞的生活。“记得”二句,正是诗人当时心境的真实写照,是经过提炼概括后的艺术再现。

这首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它没有用华丽的词藻堆砌,没有过多的修饰渲染,而是抓住最典型最动人的细节加以描绘,把景物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有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