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曾作送穷诗,结柳赍粮拟退之。
送去还来还复语,君家犹有读书儿。
诗句释义
1 “昔年曾作送穷诗”:这句表明作者过去创作过一首关于送穷的诗。送穷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习俗,意味着在特定的日期或场合中,人们会举行仪式来驱逐贫穷和厄运。
“结柳赍粮拟退之”:“结柳”通常指的是制作柳条作为礼物,而“赍粮”则可能指携带食物。结合上下文,这里可能是说制作礼物并准备食物,以模仿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送穷的仪式。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中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锅”,这里的“结柳”“赍粮”也是类似的行为。
“送去还来还复语”: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循环往复的行为,即送出又收回,反复进行。这可能是比喻某种不断重复的行为或思想。
“君家犹有读书儿”:最后一句提到“君家”,可能是指对方家中的孩子,而“犹有读书儿”则表示家中还有读书人。这句话可能是在表达对对方的祝福,希望他们的孩子能继续接受教育,成为有用的人才。
译文
曾经写过一首诗,用以送走那些象征着贫穷与不顺利的事物。我制作了柳条作为礼物,准备了粮食,就像唐代文人白居易一样,试图以这样的方式送走贫穷和厄运。然而,这种行为似乎总是被反复地进行,无法真正地摆脱贫困。虽然你家可能有孩子正在读书学习,但我还是希望你能够继续保持这种学习的热情和努力。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送穷习俗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贫穷和厄运的思考。他通过制作柳条和粮食来象征性地向贫穷和厄运表示敬意,但同时反映出这种行为的无效和无用。此外,诗中也体现了对知识的重视和对教育的支持,鼓励人们在困境中仍要坚持学习和进步。整体而言,这首诗既有历史的深度,也有现实的意义,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现代解读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