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萼楼倾有故基,行人空读火馀碑。
可怜兴庆池边月,曾伴宁王玉笛吹。

【注】兴庆池:唐代长安城的内苑,位于今西安西门外。宁王:唐玄宗之子李亨(肃宗)的封号。《旧唐书》记载:“帝好音声,又喜击球,故能自致富贵。……上以金钿为甲,玉笛、双角弓、一马、百瑇瑁甲,皆以黄金饰之。”

译文:
花萼楼已经倾颓,曾经建在那里的旧基已不复存在,行人只空读那火余碑文。
令人怜惜的是,昔日兴庆宫边的明月,曾伴宁王的玉笛吹奏。
赏析:
首句“花萼楼倾有故基”,描绘了花萼楼已经倾颓的景象,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花萼楼是唐朝的一座著名楼阁,位于今西安城西,是当时文人雅士聚会的地方,如今只剩下故基。这句诗通过“花萼楼”与“故基”的对比,表达了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变迁。
第二句“行人空读火馀碑”,则是说现在的行人只能空读那些火后的残碑,感叹岁月无情、物是人非。这里的“火馀碑”指的是被火烧过的碑文,暗示了历史的动荡和变迁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第三句“可怜兴庆池边月,曾伴宁王玉笛吹”,则是诗人的想象和感慨。诗人想象着当年兴庆宫边的明月,曾伴随着宁王的玉笛吹奏,这让人感到一种美好而宁静的氛围。然而,这种美好的记忆已经被历史的风雨所淹没,成为了过去。
整首诗通过对花萼楼和兴庆池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诗人也通过想象和想象,展现了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和对未来的期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