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醉浮荥,幽事谁肯寻。
譬如攫金人,入市惟见金。
先生厌尘杂,静念到园林。
数往境自熟,有得乐更深。
春兰泛光风,夏木贮清阴。
露菊浥佳色,霜松知本心。
渊明尝乐此,意合无古今。
当其领会处,岂止忘华簪。
先生比渊明,但欠酒与琴。
饭蔬有真味,风籁有清音。
出处纵小异,要之俱陆沉。
我亦志丘壑,聊拟斜川吟。

【注释】

  1. 宴会:指文人雅集,饮酒赋诗的聚会。成趣园:作者的住所。
  2. 举世:指天下人。醉浮荥:指沉醉于酒中。
  3. 幽事:幽静的事物或事情。谁肯寻:谁愿意去探寻。
  4. 攫金人:比喻贪婪的人。入市惟见金:进入市场只看见黄金。
  5. 先生:对主人的美称。厌尘杂:讨厌尘世的喧嚣和繁华。
  6. 静念:安静地思考。到园林:到自己的书房或花园里。
  7. 数往境自熟:回想以前的经历已经非常熟悉。有得乐更深:有所得的快乐更深刻。
  8. 春兰泛光风:春天的兰花散发着香气。夏木贮清阴:夏天的树木笼罩着凉爽的树荫。
  9. 露菊浥佳色:露水中的菊花散发出美丽的香气。霜松知本心:霜打的松树知道它的根本。
  10. 渊明:陶渊明,东晋诗人。尝乐此:曾经喜欢这个。意合无古今:意思相同,不分古今。
  11. 当其领会处:在理解领悟的时候。
  12. 华簪:华丽的冠帽。
  13. 先生比渊明:用陶渊明来比喻自己。但欠酒与琴:只是缺少酒和琴。
  14. 饭蔬:吃蔬菜。真味:真正的味道。
  15. 风籁:风声,自然的声音。清音:清脆悦耳的音乐。
  16. 出处:进退出处,即仕途的升迁与退隐的生活。
  17. 我亦志丘壑:我也立志归隐。
  18. 聊拟斜川吟:姑且模仿《桃花源记》中的人物吟诵。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宴会上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写宴后的闲情逸致、清雅高洁,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喜爱之情。全诗语言流畅,意象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首句“举世醉浮荥”,点出宴会的氛围。接下来以“幽事谁肯寻”表达出宴中的人们对于世俗事务的冷漠和疏远,而诗人则不同,他更愿意深入思考,探寻其中的深意。接着,诗人用“譬如攫金人,入市惟见金”形象地描绘了那些追逐金钱的人们,他们一旦进入市场就只会看到金银财宝,而忽视了其他美好的事物。这两句诗既讽刺了那些庸俗之人的行为,也反映了诗人自身的价值观。
中间两联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心境和所向往的生活状态。“先生厌尘杂,静念到园林。”这里用“先生”自喻,表达了自己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然的热爱。“数往境自熟,有得乐更深。”这两句诗表明,诗人在思考过去的经历时已经非常熟悉了,因此能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后半部分则转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春兰泛光风,夏木贮清阴。”这里用“春兰”、“夏木”等意象来描绘季节变换下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赏。“露菊浥佳色,霜松知本心。”这两句诗则通过露水的滋润和霜打的松树来暗示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理解,即只有坚守本心,才能达到真正的快乐。
最后两句则是对诗人自身理想状态的抒发:“渊明尝乐此,意合无古今。”这里引用了陶渊明的例子,表达了诗人希望效仿陶渊明一样,追求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整首诗以宴会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宁静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比自己与陶渊明的不同之处,展现了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精神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