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久无国,南州犹有亭。
虚楹过日白,老树入湖青。
岁晚送僧去,天寒行独经。
搔头双桧侧,余发故星星。
【注释】:
(1)赋孺子亭送心上人还洪:心上人指僧人。孺子亭,位于今安徽歙县北,是三国时吴国孙休葬其父孙和的地方。
(2)国:国都,京城。东汉时,京都在雒阳,故称“东汉”。
(3)南州:指江西一带。
(4)虚楹:空着的屋檐下。过日白:太阳照在空屋檐下。白:一作“碧”。
(5)老树入湖青:湖水映着苍老的树木。入:浸入。
(6)岁晚:年终。送僧去:指诗人为送走僧人而写。
(7)天寒行独经:天气寒冷,独自行走。经:经过。
(8)搔头双桧侧:形容头发稀少而稀疏的样子。双桧:指两棵古松。
(9)余发故星星:指头上白发稀疏。余:通“吁”,叹息声词。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夜泊牛渚怀古》中已写过“牛渚西江夜泊船”句,此处又以“牛渚”对“孺子亭”。
“东汉久无国,南州犹有亭。”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曹操、孙权先后控制江南地区,建立政权;而北方曹操势力强大,占据京师洛阳,但南方仍有孙权建立的政权。“亭”,古代建于路旁供行人歇脚的建筑物或小亭台,这里泛指寺庙中的亭子。
“虚楹过日白,老树入湖青。”亭中空无一人,只有白昼的阳光透过屋梁照射在亭内,显得格外凄凉;苍老的树木倒映在水中,颜色苍翠欲滴。
“岁晚送僧去,天寒行独经。搔头双桧侧,余发故星星。”诗人在寒冬腊月送走了僧人,独自一人行走在荒凉的道路上。他搔了搔头,看到两棵古松矗立在道路旁边;他的满头白发稀疏而稀疏地垂落下来。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僧人时的感慨之情。诗人通过对亭子的描绘,展现了一个空旷寂寥的场景,使人感受到岁月流逝、人事无常的悲哀。同时,诗人也通过送别僧人的经历,抒发了自己的孤独感和对人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