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拈老笔眇词场,馀子如何敢颉颃。
疑是前身真贺白,不然今世又苏黄。
片文落处人争诵,一第欠于天取偿。
造物却教二郎做,立身既好又名扬。
【注释】
手拈老笔眇词场,馀子如何敢颉颃。
疑是前身真贺白,不然今世又苏黄。
片文落处人争诵,一第欠于天取偿。
造物却教二郎做,立身既好又名扬。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写诗人送别朋友李佥判,勉励他为官清廉,为人正直,不要因贪恋富贵而丧失本性。
首联“手拈老笔眇词场,馀子如何敢颉颃。”起句用典故。“老笔”指老笔头,即老年之笔,也代指老年的才力或学问。“眇词场”,眇(miǎo)同“妙”,高明、出众;词场,这里指考场。“颉颃”(xiéhèng),形容气势高峻的样子。意思是说:你拿着那老笔在词场里显身手,其他的人哪敢与你较量?“馀子”指那些平庸无能的人或与自己地位相当的人。“颉颃”一词,历来多被用作讥讽之词,如《汉书·王尊传》载:“时贵戚骄恣罔上,有司莫敢直谏。上闻之,大怒曰:‘此何故!’有司皆免冠徒对,下廷尉治。”颜师古注:“言众人无足与比者,不敢与之争也。”所以这里的“颉颃”应作贬意理解。全句是说:你拿起那老笔在词坛上显身手,其他的平庸之辈哪敢与你较量呢?这里以“余子”自谦,表明自己并不比别人差。
颔联“疑是前身真贺白,不然今世又苏黄。”这两句也是用典。“贺知章”字季真,唐代著名诗人,曾任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曾赐金放还归山修道。“苏黄”是指苏东坡和黄庭坚,北宋文学家,两人均擅长诗,苏轼号东坡居士,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二人并称“苏黄”。贺知章、苏东坡、黄山谷三人都是唐朝著名的文人雅士,他们的作品在当时都享有盛名,后人把他们合称为“唐三大家”。贺知章的书法被称为“书家之圣”,他的书法风格潇洒飘逸,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并称为“初唐四大家”;苏东坡的书法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黄山谷的书法则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贺、苏、黄三位大家的书法作品,都堪称天下第一,因此后人称他们为“唐三大家”。贺知章晚年退隐,自称“四明狂客”,黄庭坚亦以诗文书画见长,号称“苏黄”,两人都是当时杰出的文人雅士。这一句用他们的事例来勉励友人,意思是说:你拿那老笔在词场上显身手,如果不是贺知章这样的前辈,那一定是苏东坡、黄山谷这样的当代名人吧?“贺白”、“苏黄”都是指贺知章、苏东坡、黄山谷。
颈联“片文落处人争诵,一第欠于天取偿。”这两句也是用了典故。“片文”指一篇诗文。“一第”指进士及第。意思是说:你的诗文才华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但功名利禄却还不够圆满。这两句是勉励友人不要贪图功名利禄,要追求更高的境界。“片文落处”的意思是说:你的文章写得那么好,人们争相传颂。“一第欠于天取偿”的意思是说:你中了进士,但功名还不够圆满。这两句是说:你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更大的成功。“片文”指的是文章、诗词之类的文艺作品。“一第”指的是科举考试中举进士。“天取偿”是说得到了上天的补偿。这两句是说:你的作文写得这么好,人们都争相传颂,但你中了进士,却还没有得到完全的成功。这两句是劝勉友人要谦虚谨慎,不要贪恋名利。
尾联“造物却教二郎做,立身既好又名扬。”“造物”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主宰万物的天帝;“二郎”是传说中的水神杨戬。这两句是说:造物主却让杨二郎去做这件事,你既然品德高尚、名声远扬,那就应该像杨二郎一样去做事、去奋斗。这两句是说:造物主却让杨二郎去做这件事,既然你品德高尚、名声远扬,那就应该像杨二郎一样去努力工作、努力奋斗。“立身既好”是指品德高尚、品行端正的意思;“又名扬”是指名声远扬、广为人知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做人就应该品德高尚、名声远扬,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两句是鼓励李佥判做一个品德高尚、有作为、受人尊敬的人。
这首诗是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心和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