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虏或有人,我师岂无名。
上计贵伐谋,掩袭非示征。
草塞狼反顾,一水西流声。
寇恂斩皇甫,余子乌足程。
诗句: 彼虏或有人,我师岂无名。上计贵伐谋,掩袭非示征。草塞狼反顾,一水西流声。寇恂斩皇甫,余子乌足程。
译文:
敌人之中或许有能人,我方军队难道无名?
上策在于谋划,而非直接用武力去攻击;偷袭并非真正的示警。
在草原的尽头,狼群回首望去,那流水向西奔流的声音。
寇恂斩杀了名将皇甫,那些余部又有何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战争的激烈场景和将领的智慧与果断。诗中通过对比“彼虏或有人,我师岂无名?”,强调了战争中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同时表达了一种对战争胜败结果的担忧和反思。
第一句“彼虏或有人,我师岂无名”展现了作者对战争残酷性的认识。他认为敌军可能存在着英勇的战士,而己方军队虽然强大但同样不可小觑。这种认识反映了当时军事观念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第二句“上计贵伐谋,掩袭非示征”提出了另一种战略思想,即强调智谋的重要性,指出真正的胜利不在于单纯的武力攻击,而在于巧妙的战术和策略。第三句“草塞狼反顾,一水西流声”形象地描绘了战场上的紧张氛围和紧迫感,狼群的回头象征着敌方的恐惧和犹豫。最后一句“寇恂斩皇甫,余子乌足程”则以一个具体的军事行动结束全诗,展示了将军的勇猛和决断,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对无辜者的牺牲。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场面的细腻刻画,不仅表现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更体现了古人对于战争的思考和智慧。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诗人成功地传达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那个时代的军事思想和社会背景。